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苏溪亭》原文
朝代:唐朝 作者:戴叔伦浏览量:203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苏溪亭》拼音版
tíng
[ [ táng cháo ] ] dài shū lún
tíng shàng cǎo màn màn , , shuí dōng fēng shí èr lán ? ? yàn guī chūn shì wǎn , , tīng yān xìng huā hán
鉴赏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与《兰溪棹歌》相近。戴叔伦公元780年在(唐德宗建中元年)旧历五月至次年春曾任东阳令,苏溪在今浙江省义乌市苏溪镇,与浙江省东阳市不远,这首诗大约是他在这段期间所作的。

  诗中所写的景是暮春之景,情是怨别之情。“苏溪亭上草漫漫”,写出地点和节候。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这时的溪边亭上,“春草碧色,春水渌波”,最容易唤起人们的离愁别绪,正为下句中的倚阑人渲染了环境气氛。“谁倚东风十二阑”,以设问的形式,托出倚阑人的形象。在东风吹拂中,斜倚阑干的那人是谁呢?这凝眸沉思的身姿,多像《西洲曲》里的人:“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阑干头。阑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这位倚阑人眼中所见、心中所思的是什么呢?“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虽是眼中之景,却暗喻着心中之情:游子不归,红颜将老。“一汀烟雨杏花寒”,正是“春事晚”的具体描绘。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这景色具体而婉曲地传出倚阑人无端的怅惘,不尽的哀愁。如此写法,使无形之情因之而可见,无情之景因之而可思。宋人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词里的警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可能就是受到这首唐诗的启发的。

  四句诗全是写景,而景语即情语,情景融浑无迹。诗人描写暮春景色浓郁而迷蒙,恰和倚阑人沉重而忧郁的心情契合相印,诗韵人情,隽永醇厚。

苏溪亭翻译
苏溪亭边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在东风吹拂中,斜倚阑干象《西洲曲》里的那人是谁呢?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
作者戴叔伦介绍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戴叔伦相关作品

闺怨

看花无语泪如倾,多少春风怨别情。

不识玉门关外路,梦中昨夜到边城。

过珥渎单老(一作宅)

毫末成围海变田,单家依旧住溪边。

比来已向人间老,今日相过却少年。

汉南遇方评事(一作襄州遇房评事由)

移家住汉阴,不复问华簪。

贳酒宜城近,烧田梦泽深。

暮山逢鸟入,寒水见鱼沈。

与物皆无累,终年惬本心。

桂阳北岭偶过野人所居,聊书即事呈王永州邕

犬吠空山响,林深一径存。

隔云寻板屋,渡水到柴门。

日昼风烟静,花明草树繁。

乍疑秦世客,渐识楚人言。

不记逃乡里,居然长子孙。

种田烧险谷,汲井凿高原。

畦叶藏春雉,庭柯宿旅猿。

岭阴无瘴疠,地隙有兰荪。

内户均皮席,枯瓢沃野餐。

远心知自负,幽赏讵能论。

转步重崖合,瞻途落照昏。

他时愿携手,莫比武陵源。

抚州处士胡泛见送北回两馆至南昌县界查溪兰

移樽铺山曲,祖帐查溪阴。

铺山即远道,查溪非故林。

凄然诵新诗,落泪沾素襟。

郡政我何有,别情君独深。

禅庭古树秋,宿雨清沈沈。

挥袂千里远,悲伤去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