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清平乐》原文
朝代:宋朝 作者:陈师道浏览量:133

秋光烛地。

帘幕生秋意。

露叶翻风惊鹊坠。

暗落青林红子。

微行声断长廊。

熏炉衾换生香。

灭烛却延明月,揽衣先怯微凉。

《清平乐》拼音版
qīng píng
[ [ sòng cháo ] ] chén shī dào
qiū guāng zhú       
lián shēng qiū       
fān fēng jīng què zhuì       
àn luò qīng lín hóng       
wēi háng shēng duàn zhǎng láng       
xūn qīn huàn shēng xiāng       
miè zhú què yán míng yuè , , lǎn xiān qiè wēi liáng
鉴赏

  陈师道是“苏门六君子”之一。黄庭坚曾赞云:“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他的词纤细平易,如《蝶恋花》:“路转河回寒日暮,连峰不计重回顾。”《南乡子》:“花样腰身宫样立,婷婷,困倚阑干一欠伸。”《菩萨蛮》:“天上隔年期,人间长别离。”都是较有名气的词句。但是,最足以代表他的词风的,则是这首《清平乐》。

  这首词描绘秋天景色。上片写晨景,下片写夜晚。

  “秋光烛地,帘幕生秋意。”开宗明义,写秋景,“秋光”、“秋意”,一派秋天的气氛。“露叶翻风惊鹊坠,暗落青林红子。”进一步写秋景,含着露水的树叶,由于秋风的吹动,纷纷落下,连树上的鹊雀,也被惊动了。言简意赅,细腻生动,几个字,便勾勒出一个正在落叶的生动画面。“一叶知秋”,作者抓住了这一最有特征性的动态,一下子把秋景写活了。语言、画面、意境,都活灵活现地摆在读者的面前。

  “微行声断长廊,熏炉衾换生香。”入夜了,秋天的夜晚是凄凉的:走廊的脚步声没有了;火炉里散发出木柴燃烧后的香气。夜深了,“灭烛却延明月,揽衣先怯微凉。”吹熄了蜡烛,月光却照进屋中;词人感到秋天的凉意,将衣披在身上。

  这首词,情意深婉,用语精警,笔力拗峭,颇能代表陈师道的词风。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说:“陈无己所作数十首,号曰语业,妙处如其诗。但用意太深,有时僻涩。”这样的优点与缺点,在这首词中均有所体现。

作者陈师道介绍
陈师道(1053~1102)北宋官员、诗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元祐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颖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亦能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
陈师道相关作品

钜野泊触事

蒲巷牵丝直,平湖坠镜清。

顺流风借便,捷路雪初晴。

鸟度欲何向,鸥来只自惊。

有行须快意,安得易为情。

还里

旷士爱吾庐,游子悲故乡。

慷慨四方志,老衰但悲伤。

虚名自成误,失得略相当。

暮年还家乐,未觉道路长。

闾里喜我来,车马塞康庄。

争前借言色,草木亦晶光。

向来千人聚,一老独倘佯。

手开南阳阡,松柏郁苍苍。

永愿守一丘,脱身万里航。

平生功名念,倒海浣我肠。

款段引下泽,断弦更空觞。

尚恐北山南,有文移路傍。

还江上

夜夜沧洲梦,归心剧旆悬。

呼童买轻舸,拂榻下平川。

遡浪潮如斗,凌风岸若牵。

江乡厌回首,行及练花天。

过杭留别曹无逸朝奉

陈蕃解榻为留连,俯仰徒惊岁月迁。

故意斯人奈风雨,多情於我独山川。

可怜颜貌非前日,依旧穷愁似去年。

後夜相思隔烟水,梦魂空寄过江船。

规禅停云斋

净居众天人,宫殿随所适。

少仕老不归,重门闭榛棘。

道人秀丛林,妙语出禅寂。

是身如浮云,随处同建立。

平生与二子,嗜好用一律。

我此复助缘,语绮已多责。

何年一把茅,据坐孤崒嵂。

呵佛骂祖师,涂糊千五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