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面铜花冷不收。
玉人垂钓理纤钩。
月明池阁夜来秋。
江燕话归成晓别,水花红减似春休。
西风梧井叶先愁。
波面铜花冷不收。
玉人垂钓理纤钩。
月明池阁夜来秋。
江燕话归成晓别,水花红减似春休。
西风梧井叶先愁。
“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或作“纱”。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得名。又名《小庭花》、《玩丹砂》、《怨啼鹃》、 《浣纱溪》、《掩萧斋》、《清和风》、 《换追风》、《最多宜》、《杨柳陌》、《试香罗》、《满院春》、《广寒枝》、《庆双椿》、《醉木犀》、 《锦缠头》、《霜菊黄》、《频载酒》、《减字浣溪沙》。此调有平仄两体,平韵见唐词,仄韵始自李煜。《金奁集》入“黄钟宫”,《张子野词》入“中吕宫”。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过片多用对偶。
上片“波面”三句写景。言园内水池中波光微漾,看上去恰似铜镜上的花纹一样。然而深秋月夜池水阴冷沁人肌肤,因此不敢伸手去收拾整理这面“铜镜”。池边耸立着的石笋在月光中倒影水中,这倒影与月牙之影,好象一位佳人在池边手理丝钩钓鱼消遣一般。清冽的月色下,池塘楼阁显得更加寂静,秋夜的寒气也就显得更为浓重。
下片“江燕”三句因秋而兴愁。言词人见到燕儿南归,知秋已更深矣,因此呢喃的燕语,词人听来就象是在与他话别。此是燕归,也是人归也,所以触景生情,陡生愁心。词人又见池中红荷枯萎,恰似春尽时的落花一般,更使他感到时不再来的悲哀。最后见西风扫落梧桐黄叶,更添一重愁心。此非叶愁,实是词人愁老之将至,青春不再重现之愁也。下片全从词人自身之愁而加诸外物:燕、花、叶,使之皆含愁情。
《海绡说词》云:“‘玉人垂钓理纤钩’,是下句倒影。非谓真有一玉人垂钓也。‘纤钩’是月,‘玉人’言风景之佳耳。‘月明池阁’,下句醒出,《解蹀躞》‘可怜残照西风,半妆楼上’, 半妆谓残照西风。西子西湖,比兴常例,浅人不察,则谓觉翁晦耳。
风袅垂杨,雪销蕙草,何如清润潘郎。
风月襟怀,挥毫倚马成章。
仙都观里桃千树,映麹尘、十里荷塘。
未归来,应恋花洲,醉玉吟香。
东风晴昼浓如酒,正十分皓月,一半春光。
燕子重来,明朝传梦西窗。
朝寒几暖金炉烬,料洞天、日月偏长。
杏园诗,应待先题,嘶马平康。
淝水秋寒,淮堤柳色,别来几换年光。
紫马行迟,才生梦草池塘。
便乘丹凤天边去,禁漏催、春殿称觞。
过松江,雪弄飞花,冰解鸣榼。
芳洲酒社词场。
赋高台陈迹,曾醉吴王。
重上逋山,诗清月瘦昏黄。
春风侍女衣篝畔,早鹊袍、已暖天香。
到东园,应费新题,千树苔苍。
帆落回潮,人归故国,山椒感慨重游。
弓折霜寒,机心已堕沙鸥。
灯前宝剑清风断,正五湖、雨笠扁舟。
最无情,岩上闲花,腥染春愁。
当时白石苍松路,解勒回玉辇,雾掩山羞。
木客歌阑,青春一梦荒丘。
年年古苑西风到,雁怨啼、绿水葓秋。
莫登临,几树残烟,西北高楼。
修竹凝妆,垂杨驻马,凭阑浅画成图。
山色谁题,楼前有雁斜书。
东风紧送斜阳下,弄旧寒、晚酒醒馀。
自销凝,能几花前,顿老相如。
伤春不在高楼上,在灯前敧枕,雨外熏炉。
怕舣游船,临流可奈清臞。
飞红若到西湖底,搅翠澜、总是愁鱼。
莫重来,吹尽香绵,泪满平芜。
宫粉雕痕,仙云堕影,无人野水荒湾。
古石埋香,金沙锁骨连环。
南楼不恨吹横笛,恨晓风、千里关山。
半飘零,庭上黄昏,月冷阑干。
寿阳空理愁鸾。
问谁调玉髓,暗补香瘢。
细雨归鸿,孤山无限春寒。
离魂难倩招清此,梦缟衣、解佩溪边。
最愁人,啼鸟清明,叶底青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