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眼儿媚》原文
朝代:清朝 作者:厉鹗浏览量:153

一寸横波惹春留,何止最宜秋。

妆残粉薄,矜严消尽,只有温柔。

当时底事匆匆去?悔不载扁舟。

分明记得,吹花小径,听雨高楼。

《眼儿媚》拼音版
yǎn ér mèi
[ [ qīng cháo ] ] è
cùn héng chūn liú , , zhǐ zuì qiū       
zhuāng cán fěn báo , , jīn yán xiāo jìn , , zhī yǒu wēn róu       
dāng shí shì cōng cōng ? ? huǐ zǎi biǎn zhōu       
fèn míng , , chuī huā xiǎo jìng , , tīng gāo lóu
赏析
  词牌“眼儿媚”,首句即咏美人双目。一般人们喜用“秋水”形容美人的眼睛,词人的比喻显得十分新颖。“妆残”三句刻画美人的情态,活色生香。下片追忆前情,悔不曾与享回隐五湖,“分明”以下,以两个刻骨铭心的场景传递出无穷的悔恨。
注释
①横波:喻目光。②底事:何故。③载扁舟:犹言同行。④吹花:犹言迎风,语出《诗·郑风·箨兮》:“风其吹女。”与下句“听雨”对仗。
作者厉鹗介绍
厉鹗(1692~1752)中国清代文学家。字太鸿,号樊榭。浙江杭州人。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举人。其诗多游览名山大川之作,以取法宋人为主,是清代雍正乾隆时期「宋诗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诗清淡娴雅,幽新隽妙,尤长于五言诗。代表作有《秋夜宿葛岭涵青精舍》、《灵隐寺月夜》、《游仙百咏》等。厉鹗又是浙派词的领袖,其词多咏物怀古,如[齐天乐]《吴山望隔江霁雪》、[谒金门]《七月既望,湖上雨后作》等,句式练达,措词高雅。著作有《樊榭山房集》20卷,《宋诗纪事》100卷,《南宋院画录》8卷,《辽史拾遗》2卷等。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著名诗人、学者,浙西词派中坚人物。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李绂在浙江主持乡试时,看到厉鹗的试卷,大为欣赏。厉鹗于该年考中举人。进京以后,以诗为汤右曾所赏识,但未能考中进士。乾隆元年(1736年),为浙江巡抚程元章推荐,参加“博学鸿词”考试。由于考试过程中,误将《论》置于《诗》前,以不合程式再次名落孙山。此后,终身未仕。 厉鹗在词方面具有极高的造诣,为浙西词派中期的代表。在词派问题上,他推崇姜夔、张炎等人为首的宋词南宗,贬低辛弃疾等人的北宗。厉鹗以“清”与“雅”作为词好坏的标准。他主张在艺术特点上,词应该是幽隽清绮,婉约淡冷;作品蕴意上,词要适度表达作者纯正的情感,寄以不含俗态的清高志性。他与查为仁合编的《绝妙好词笺》成为继朱彝尊《词综》之后推崇南宋词方面最有影响的著作。另外,厉鹗也长于写诗,特别是五言诗。他与杭世骏齐名,《清代学者象传》中称其:“为诗精深峭洁,截断众流,于新城(王士祯)、秀水(朱彝尊)外自树一帜。”厉鹗读书搜奇嗜博,钩深摘异,尤熟于宋元以后的掌故。 著有《樊榭山房集》、《宋诗纪事》、《辽史拾遗》、《东城杂记》、《南宋杂事诗》等书。其中《南宋杂事诗》一书,采诸书为之注,征引浩博,为考史事者所重。
厉鹗相关作品

眼儿媚·一寸横波惹春留

一寸横波惹春留。

何止最宜秋。

妆残粉薄,矜严消尽,只有温柔。

当时底事匆匆去?

悔不载扁舟。

分明记得,吹花小径,听雨高楼。

齐天乐 秋声馆赋秋声

簟凄灯暗眠还起,清商几处催发?

碎竹虚廊,枯莲浅渚,不辨声来何叶?

桐飙又接。

尽吹入潘郎,一簪愁发。

已是难听,中宵无用怨离别。

阴虫还更切切。

玉窗挑锦倦,惊响檐铁。

漏断高城,钟疏野寺,遥送凉潮呜咽。

微吟渐怯。

讶篱豆花开,雨筛时节。

独自开门,满庭都是月。

齐天乐 吴山望隔江霁雪

瘦筇如唤登临去,江平雪晴风小。

湿锚楼台,酿寒城阙,不见春红吹到。

徽茫越峤,但半冱云根,半销沙草。

为问鸥边,而今可有晋时棹?

清愁几番自遣,故人稀笑语,相忆多少!寂寂寥寥,朝朝暮暮,吟得梅花俱恼。

将花插帽,向第一峰头倚空长啸。

忽展斜阳,玉龙天际绕。

谒金门 七月既望,湖上雨后作

凭画槛,雨洗秋浓人淡。

隔水残霞明冉冉,小山三四点。

艇子几时同泛?

待折荷花临鉴。

日日绿盘疏粉艳,西风无处减。

北仙吕·后庭花

仙山回磴重,酒楼空翠中。

霜落千门树,风清十庙钟。

夕阳东,越王安在?

鸦翻江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