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暗红稀春已暮,燕子衔泥,飞入垂杨处。
柳絮欲停风不住,杜鹃声里山无数。
竹杖芒鞋无定据,穿过溪南,独木横桥路。
樵子渔师来又去,一川风月谁为主。
绿暗红稀春已暮,燕子衔泥,飞入垂杨处。
柳絮欲停风不住,杜鹃声里山无数。
竹杖芒鞋无定据,穿过溪南,独木横桥路。
樵子渔师来又去,一川风月谁为主。
这首词,《词综》作于真人词。玉蟾先生《诗余》作葛长庚词。《全宋词》“无名氏目”录此题,全文见《词综·卷二十四》。
这首词的主旨在于表现暮春时节落拓无依的羁旅之愁。上片浓艳,下片疏淡。
“绿暗红稀”正是李清照《如梦令》中之“绿肥红瘦”,意味着绿叶成荫,而百花凋落。从“绿”、“红”二字见色彩之艳丽,而“暗”、“稀”二字,却又给人以迟暮之感,全篇感情基调已由这四字定下,以下乐景,哀景亦由此发端。“春已暮”点明时节。“燕子衔泥,飞入垂杨处”句,画感鲜明,形象优美,洋溢着生活气息,有如春的赞歌,这里写的是乐景、“柳絮欲停风不住”句,仍写暮春之景,却使人在情绪上顿觉跌落。柳絮不能自主浮沉,因风而飘泊不定,让人联想起游子之飘泊无依的情状来,这正是句中景物的寓意。下句“杜鹃声里山无数”正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渲染悲凉气氛。“山无数”自是“乱山深处”。杜鹃一声接着一声,使人倍觉悲摧,应是哀景。词的上片就是这样通过对暮春景物的铺陈描写,由乐景引出哀景来,“柳絮”句很自然地体现出这种过度与转折,并为下片抒情留下伏笔。
下片,描绘游子形象,抒发羁旅忧愁。“竹杖芒鞋”正是颠沛流离、终日奔波的远行人之写照,“无定据”显示这远行游子的飘泊无依,同上片“柳絮”句遥相呼应。“穿过溪南,独木横桥路”承接“山无数”,点明词人立足点,即游子之所在。然后用“樵子渔师”来来往往,自得其乐,反衬游子之飘泊天涯,纵有“一川风月”又有什么心思欣赏,“一川风月”意味着夜的来临,加重羁旅无归之悲慨。“谁为主”与“无定据”及以上片之“柳絮”句暗脉相通,进一层表现客身在外,无所归依的心情。
全词有一种浓厚的时代末落气氛,与南宋后期许多士人处境吻合。词中写景全是画笔,浓淡相宜。乐景暗含迟暮色调,渗出悲凉来。乐景转出哀景,浓重地渲染悲愁气氛。寥寥几笔写景却抓住羁旅特色,构成典型环境,表现主人公之寂寞孤单。全词展现出一幅暮春风月、独木横桥路上、天涯飘泊图来,富有情韵。(陶先淮)
楼前凝望。
见水满一溪,云满千嶂。
将晚欲行无绪,欲眠无况。
岩花涧草春无极,倚东风、忽然惆怅。
淡烟飞过,幽禽叫断,远钟嘹亮。
为底事、沈吟一晌。
念只影飘浮,寸心虚旷。
无限游丝落絮,此怀难状。
江湖淮海行将遍,觉诗肠、酒胆超畅。
一丘一壑归来,念我旧家天上。
飞尽桃花片。
倚东风、高吟大啸,开怀消遣。
芍药牡丹开未遍。
不道韶华如电。
无心向、小庭幽院。
秉烛夜游虽不倦,奈一番、风雨花容变。
春去也,无人见。
何处莺莺啼不断。
探後园、红稀翠减,青稠绿满。
蝶在花间犹死恋。
早有行人摇扇。
故自要、与春为饯。
笑指白云归去好,对夕阳、泻酒凭谁荐。
柳深处,有双燕。
风雨今如此。
问行人、如何有得,许多儿泪。
为探木犀开也未,只有芙蓉而已。
九十日、秋光能几。
千里送人须一别,却思量、我了思量你。
去则是,住则是。
归归我亦行行矣。
便行行、不须回首,也休萦系。
一似天边双鸣雁,一个飞从东际。
那一个、又飞西际。
毕竟人生都是梦,再相逢、除是青霄里。
却共饮,却共醉。
风送寒蟾影。
望银河、一轮皎洁,宛如金饼。
料得故人千里共,使我寸心耿耿。
浑无奈、天长夜永。
万树萧森猿啸罢,觉水边、林下非人境。
睡不著,酒方醒。
芙蓉池馆梧桐井。
悄不知、今夕何夕,寒光万顷。
年少风流多感慨,况此良辰美景。
须对此、大拼酩酊。
满目新寒舞黄落,嗟此身、何事如萍梗。
桂花下,露华冷。
露白天如洗。
淡烟轻、疏林映带,远山横翠。
对此情怀成甚也,云断小楼风细。
独倚遍、画阑十二。
花馆云窗成憔悴。
听宾鸿、天外声嘹唳。
但不过,闷而已。
房栊深静难成寐。
夜迢迢、银台绛蜡,伴人垂泪。
巴得暂时朦胧地。
还又匆匆惊起。
漫自展、云间锦字。
往後各收千张纸。
念梦劳魂役空凝睇。
终不负,骖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