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南中咏雁诗》原文
朝代:唐朝 作者:韦承庆浏览量:103

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

《南中咏雁诗》拼音版
nán zhōng yǒng yàn shī
[ [ táng cháo ] ] wéi chéng qìng
wàn rén nán , , sān chūn yàn běi fēi
鉴赏

  据《旧唐书·韦承庆传》载,神龙初年,韦承庆在核审张易之弟张昌宗罪行的过程中,“失实,配流岭表。”诗当作于被贬途中。

  本来,武后时期,承庆颇受宠幸,在任雍王府参军期间,府中文翰,皆出自其手,可谓文采风流,声名远扬;掌天官选事时,也能做到“铨授平允”,颇受好评。如今徇私犯法,发配岭南,诗人心中的追悔、痛苦自不言而喻,因此在被贬途中,当他看到成群的大雁向北飞去,不禁睹物伤情,悲从中来。“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意思是:春暖花开,群雁北归,而自己却要跨越千山万水,远赴万里之遥到那险恶湿热的南方瘴疠之地,春雁都能回到自己的乐园,我却身不由己,沦落偏僻的异地。首两句,由雁及人,在人雁对比中,那种人不如雁的感慨深蓄其中。

  末二句,“未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紧扣归雁,进一层抒发内心的悲愤与痛悔。雁在北方安家落户,因此,古人称北飞的雁为归雁。诗人此时身处南地,凝望那阵阵北归的群雁,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不知什么时候,我才能和你们这些自由的大雁同返家园?古时北方人不适应南方的湿热气候,被贬谪南地的人往往凶多吉少,加之路途遥远艰辛,更是生死难料。诗人那绝望、负罪的悔恨,都交织在这末二句上了。

  这首诗情真意切,出语自然。诗人通过描写在贬谪途中看到的春雁北归,寄托和抒发自己的思乡之苦和失足之恨。使一个在漫漫谪迁之旅中驻足长叹、仰天北望的旅人形象跃然纸上,末二句自然、真挚,脱口而出,毫无矫揉装束之态,沈德潜评云:“断句以自然为宗,此种最是难到。”

  这首诗,通篇用叙述的笔调,语言直白、通俗,如话家常。短短二十字中,运用对比手法,把作者那深切的贬谪之痛,完满地表现了出来,自具动人的力量。

译文
  我被流放到万里之外、土地荒芜的南方,路途中看到三春时的大雁正朝北飞去。不知道到哪年哪月,我才能与你们一道回到北方?
作者韦承庆介绍
韦承庆(639—705)字延休,唐代河内郡阳武县(今河南原阳)人。性谨畏,事继母笃孝。第进士。累迁凤阁舍人,在朝屡进谠言。转天官侍郎,凡三掌选,铨授平允。长安中,(公元703年左右)拜凤阁侍郎,同平章事。张易之诛,承庆以素附离,流岭表。岁余,以秘书员外少监召,兼修国史,封扶阳县子。迁黄门郎,未拜卒,谥曰温。承庆著有文集六十卷,《两唐书志》传于世。
韦承庆相关作品

横吹曲辞·折杨柳

万里边城地,三春杨柳节。

叶似镜中眉,花如关外雪。

征人远乡思,倡妇高楼别。

不忍掷年华,含情寄攀折。

南中咏雁诗(一作于季子诗,题作南行别弟)

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

不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

南行别弟

澹澹长江水,悠悠远客情。

落花相与恨,到地一无声。

南中咏雁诗

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

寒食应制

凤城春色晚,龙禁早晖通。

旧火收槐燧,馀寒入桂宫。

莺啼正隐叶,鸡斗始开笼。

蔼蔼瑶山满,仙歌始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