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寂画堂梁上燕,高卷翠帘横数扇。
一庭春色恼人来,满地落花红几片。
愁倚锦屏低雪面,泪滴绣罗金缕线。
好天凉月尽伤心,为是玉郎长不见。
寂寂画堂梁上燕,高卷翠帘横数扇。
一庭春色恼人来,满地落花红几片。
愁倚锦屏低雪面,泪滴绣罗金缕线。
好天凉月尽伤心,为是玉郎长不见。
这首《玉楼春》抒写闺怨,所创设的意境是:暮春时节,梁燕双飞,落红满地。女主人公愁倚锦屏,感到“春色恼人”,好天良夜而玉郎不见,不禁泪滴绣衫。全词意境优美,婉丽多姿。
上片写卷帘所见,怨情油然而生。首句用梁间燕语,表现“画堂”“寂寂”,以动写静,人物情感也寓于其中;“高卷”句在结构上是过渡;后两句是触景伤情:帘外“一庭春色”,本人公感到并不为己所有,故有“恼人”之感;而“满地落花”则又使她想到青春难再!
下片首二句用“愁倚”、“泪滴”写她触景伤精时的容态;结尾二句,点出原由。对月怀人,深为“四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难全而伤心。
在艺术上,此词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意象的装饰性特征。词中的“画堂”、“落花”、“锦屏”等都是较为典型的装饰性意象,在颜色、形状等方面都是有着鲜明的图案性质的。这些具有图案性质的意象构织出整体的图案。这些意象,并非是词人的兴会所得,而是具有审美抽象性质的意象构织而成的,也就是说,它们没有个体化的、殊相的特征,都是一种具有抽象意义的意象。它们缺少随机感兴的鲜活感,但却具有一些可以相互诠释的意味。文学语言的图案化,在晚唐五代词中是最为典型的。因此可以说,此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晚唐五代词的共同特征。
罗裾薄薄秋波染,眉间画得山两点。
相见绮筵时,深情暗共知。
翠翘云鬓动,敛态弹金凤。
宴罢入兰房,邀人解佩珰。
罗衣隐约金泥画,玳筵一曲当秋夜。
声颤觑人娇,云鬟袅翠翘。
酒醺红玉软,眉翠秋山远。
绣幌麝烟沈,谁人知两心。
玉容光照菱花影,沉沉脸上秋波冷。
白雪一声新,雕梁起暗尘。
宝钗摇翡翠,香惹芙蓉醉。
携手入鸳衾,谁人知此心。
烟雨晚晴天,零落花无语。
难话此时心,梁燕双来去。
琴韵对薰风,有恨和情抚。
肠断断弦频,泪滴黄金缕。
寂寞画堂空,深夜垂罗幕。
灯暗锦屏欹,月冷珠帘薄。
愁恨梦难成,何处贪欢乐。
看看又春来,还是长萧索。
离别又经年,独对芳菲景。
嫁得薄情夫,长抱相思病。
花红柳绿间晴空,蝶舞双双影。
羞看绣罗衣,为有金鸾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