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桓灵时童谣》原文
朝代:两汉 作者:佚名浏览量:167

举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桓灵时童谣》拼音版
huán líng shí tóng yáo
[ [ liǎng hàn ] ] míng
xiù cái , , zhī shū       
xiào lián , , bié       
hán qīng bái zhuó , , gāo liáng jiāng qiè
鉴赏

  童谣,就是儿歌。一般儿歌内容大都天真有趣而无深意,但经受住历史长河冲刷淘洗流传至今的这首童谣,却是一个反映社会现实、含义深刻的精品。

  桓、灵,指东汉末年的桓帝、灵帝(公元147年至189年在位),这时,近四百年的汉王朝几经起落,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当时土地兼并加剧,阶级矛盾尖锐,政治更加腐朽。皇帝多是幼年登位(桓帝15岁,灵帝12岁),愚顽无知,外戚、宦官、官僚集团争权夺利,倾轧不休,朝政黑暗,贿赂公行,只有蝇营狗苟的黑暗官场,没有治国卫家的贤臣良将,童谣反映的就是这种状况。

  童谣的前两句说的是汉代的选官制度,我们后人熟悉“范进中举”的故事,那种考试做官的科举制是从隋唐时才正式开始。汉代科举主要方法不是考试,而是诗中的“举”即“察举”制度。举,推荐;察,考查。各级行政长官观察、发现并向上级推荐人才,朝廷加以考核、任用。当时主要科目有秀才、孝廉、贤良文学等。顾名思义,“秀才”一定是优秀的知识分子,“孝廉”还要有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突出品德,这样的人做官后才能政绩卓异。但事实正相反,推荐为秀才的根本没读过书,推荐为孝廉的竟和自己的老父亲反目成仇,分开另住,这难道不是极大的讽刺么?

  诗的前两句说的是具体的选官制度,后两句就概括了整个官场状况,是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说的是:号称出身贫寒、道德高尚的官僚们,其实无恶不作、肮脏不堪,行为秽如污泥;号称能攻善战、出身豪门大族、不可一世的“良将”,遇到征战关头,却又胆小害怕,怯敌畏缩连鸡都不如。这就是说,整个汉朝的政治、军事各方面都腐朽透顶,已经维持不下去,走到濒临灭亡的边缘。事实上灵帝还在位时,导致汉朝覆灭的空前的农民运动黄巾军大起义(公元184年)就爆发了。

  全诗纯用口语,通俗易懂,全摆事实,不着述评。最妙的是全用对比手法,并且是一句一比,句中自比,更显出名实不符的巨大反差,社会批判意义不言自明。诗歌的节奏明快,前后两句各用相同句顿,使之琅琅上口易记易诵,便于儿童传唱。当千家万户黄口小儿都在指责社会黑暗时,这个时代就差不多到头了。

桓灵时童谣注解

  1 举秀才: 两汉时由地方由下向上举荐的一种人才选拔形式。在西汉时称为茂才,后为避光武帝讳,将茂才改为秀才。秀才:汉代为举士的科目,要文才出众的人才能当选。
  2 察: 选拔。
  3 孝廉: 本来是汉代选举宫吏的两种科目。“孝”指孝子,“廉”指廉洁之士,后来合称“孝廉”。
  4 寒素: 汉晋时举拔士人的科目名。一说指出身清贫。
  5 清白: 也是汉代选拔士人的科目名。一说指为官清廉。
  6 高第: 汉代选拔士人的科目名。一说指出身豪门。

作者佚名介绍
古诗文网收录了先秦到现代的数十万诗词,很多诗词因为作者不明,作者本站统一归为佚名。
佚名相关作品

高宗建炎初祀昊天上帝·八

灵承上帝,精意感通。

声午旁达,粢盛既丰。

登降有备,祀有乐终。

神之听之,福禄来崇。

高宗建炎初祀昊天上帝·九

茫茫苍穹,孰知其纪。

精意潜通,虽远而迩。

量币芳诚,有实斯篚。

睠然顾之,永锡繁祉。

高宗建炎初祀昊天上帝·六

惟圣普临,顺皇之德。

典礼有纱,享祀不忒。

笾豆静嘉,降登肸饬。

神具醉止,景贶咸集。

高宗建炎初祀昊天上帝·七

治极发闻,不瑕有芬。

嘉玉陈幣,神国欣欣。

诚心昭著,钦恭无文。

以妥以侑,笃祜何垠。

高宗建炎初祀昊天上帝·四

内心齐诚,外物蠲洁。

神来迪赏,俎豆既弃。

燕及群生,靡或夭闬。

降福穰穰,时万时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