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六国论》原文
朝代:宋朝 作者:苏洵浏览量:263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拼音版
liù guó lùn
[ [ sòng cháo ] ] xún
liù guó miè , , fēi bīng        , , zhàn shàn , , zài qín       
qín ér kuī , , miè zhī dào       
huò yuē : : liù guó sàng , , qín ? ? yuē : : zhě zhě sàng , , gài shī qiáng yuán , , néng wán       
yuē : : zài qín       
qín gōng zhī wài , , xiǎo huò , , chéng       
jiào qín zhī suǒ , , zhàn shèng ér zhě , , shí bǎi bèi ; ; zhū hóu zhī suǒ wáng , , zhàn bài ér wáng zhě , , shí bǎi bèi       
qín zhī suǒ , , zhū hóu zhī suǒ huàn , , zài zhàn       
jué xiān , , bào shuāng , , zhǎn jīng , , yǒu chǐ cùn zhī       
sūn shì zhī shèn , , rén , , cǎo jiè       
jīn chéng , , míng shí chéng , , rán hòu ān qǐn       
shì jìng , , ér qín bīng yòu zhì       
rán zhū hóu zhī yǒu xiàn , , bào qín zhī yàn , , fèng zhī fán , , qīn zhī       
zhàn ér qiáng ruò shèng pàn       
zhì diān , , rán       
rén yún : : shì qín , , yóu bào xīn jiù huǒ , , xīn jìn , , huǒ miè       
yán zhī       
rén wèi cháng qín , , zhōng guó qiān miè , , zāi ? ? yíng ér zhù guó       
guó sàng , , miǎn       
yàn zhào zhī jun1 , , shǐ yǒu yuǎn luè , , néng shǒu , , qín       
shì yàn suī xiǎo guó ér hòu wáng , , yòng bīng zhī xiào       
zhì dān jīng qīng wéi , , shǐ huò yān       
zhào cháng zhàn qín , , èr bài ér sān shèng       
hòu qín zhào zhě zài , , lián què zhī       
chán zhū , , hán dān wéi jun4 , , yòng ér zhōng       
qiě yàn zhào chù qín miè dài jìn zhī , , wèi zhì wēi , , zhàn bài ér wáng , , chéng       
xiàng shǐ 使 sān guó ài , , rén qín , , háng , , liáng jiāng yóu zài , , shèng zhī shù , , cún wáng zhī , , dāng qín xiàng jiào , , huò wèi liàng       
! ! qín zhī , , fēng tiān xià zhī móu chén , , shì qín zhī xīn , , tiān xià zhī cái , , bìng 西 xiàng , , kǒng qín rén shí zhī xià yān       
bēi ! ! yǒu zhī shì , , ér wéi qín rén wēi zhī suǒ jié , , xuē yuè , , wáng       
wéi guó zhě shǐ 使 wéi wēi zhī suǒ jié zāi ! !        liù guó qín jiē zhū hóu , , shì ruò qín , , ér yóu yǒu ér shèng zhī zhī shì       
gǒu tiān xià zhī , , xià ér cóng liù guó wáng zhī shì , , shì yòu zài liù guó xià
创作背景

  《六国论》选自《嘉佑集》卷三。这是苏洵所写的《权书》中的一篇,《权书》共10篇,都是史论的性质。

  本文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一是作者论述的六国灭亡那个历史时期的情况,借以了解作者立论的根据;二是作者所处的北宋时代的历史状况,借以明确作者撰写此文的针砭现实的意义及其写作上的特点。

  在中国历史上,战国是群雄割据的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盛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又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随之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不从其他方面去论证,而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因而实行中央集权制度,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为了防范武将军权过重,严令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官经常轮换,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致使军队没有战斗力。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是也造成军事上的衰颓。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到北宋中期,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北宋政府实行不限制兼并的政策,土地集中现象严重,贵族占有大量土地,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也就是说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积贫积弱,而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苏洵写这篇文章并不是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作者苏洵介绍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苏洵相关作品

过木枥观

闻道精阳令,当时此学仙。

练形初似鹤,蜕质竟如蝉。

藓上搘棺石,云生画影莚。

舟中望山上,唯见柏森然。

菊花

骚人足奇思,香草比君子。

况此霜下杰,清芬绝兰茞。

气稟金行秀,德备黄中美。

古来鹤发翁,餐英饮其水。

但恐蓬藋伤,课仆加料理。

荆门惠泉

古郡带荒山,寒泉出西郭。

嘈嘈幽响远,衮衮清光活。

当年我少年,系马弄潺湲。

爱此泉旁鹭,高姿不可攀。

今逾二十载,我老泉依旧。

临流照衰颜,始觉老且瘦。

当时同游子,半作泉下尘。

流水去不返,游人岁岁新。

襄阳怀古

我行襄阳野,山色向人明。

何以洗怀抱,悠哉汉水清。

辽辽岘山道,千载几人行。

踏尽山上土,山腰为之平。

道逢堕泪碣,不觉涕亦零。

借问羊叔子,何异葛孔明。

今人固已远,谁识前辈情。

朅来万山下,潭水转相萦。

水深不见底,中有杜预铭。

潭水竟未涸,后世自知名。

成功本无敌,好誉真儒生。

自从三子亡,草中无豪英。

聊登岘山首,泪与汉流倾。

藤樽

枯藤生幽谷,蹙缩似无材。

不意犹为累,刳中作酒杯。

君知我好异,赠我酌村醅。

衰意方多感,为君当数开。

藤樽结如螺,村酒绿如水。

开樽自献酬,竟日成野醉。

青莎可为席,白石可为几。

何当酌清泉,永以思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