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鹧鸪天》原文
朝代:清朝 作者:辛弃疾浏览量:149

晚日寒鸦一片愁。

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

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鹧鸪天》拼音版
zhè tiān
[ [ qīng cháo ] ] xīn
wǎn hán piàn chóu       
liǔ táng xīn 绿 què wēn róu       
ruò jiāo yǎn hèn , , xìn rén jiān yǒu bái tóu       
cháng duàn , , lèi nán shōu       
xiàng zhòng shàng xiǎo hóng lóu       
qíng zhī bèi shān zhē duàn , , pín lán gàn yóu
赏析

  “晚日寒鸦”,这是送人归来后的眼中景。“晚日”的余辉染红天际,也染红长亭古道和目之所极的一切,这是空间。夕阳愈来愈淡,夜幕即将降落,这是时间。而她送走的那位意中人,就在这空间、这时间中愈走愈远了

  “柳塘”之后缀以“新绿”,便立刻为我们唤来了春天:塘周柳丝摇金,塘中春波涨绿,已够赏心悦目了;那料到在此基础上,又加上“温柔”一词。相对于严冬而言,初春的水显得“温”,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但说它“温柔”,这就不仅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感觉,而且表现了她的感情。这感情异常微妙,耐人寻味。凭借我们的经验:那一塘春水,既倒映着天光云影和四周的垂柳,又浮游着对对鸳鸯或其他水禽。抒情主人公看到这一切,就自然感到“温柔”,从而也联想到她与意中人欢聚之时是何等的“温柔”了。

  “柳塘新绿”,春光明丽,倘能与意中人象鸳鸯那样双双戏水,永不分离,便青春永驻,不会白头。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心绪何等低回宛转,笔致何等摇曳生姿!“无离恨”是假设,不“白头”是假设变成事实之后希望出现的结果。可如今呢?假设未能成立,“白头”已是必然,于是下片紧承“离恨”、“白头”,以“肠已断,泪难收”开头,尽情吐露,略无含蓄。当感情如洪水暴发,冲决一切堤防的时候,是不可能含蓄、因为也用不着含蓄的。

  “相思重上小红楼”一句,妙在一个“重”字。女主人公送走意中人之后,一次又一次地爬上小楼遥望。开始是望得见的,后来就只见“晚日寒鸦”,望不见人影了。由于十分相思的缘故,望不见人影,还要望,因而“重上小红楼”。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栏干不自由。

作者辛弃疾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辛弃疾相关作品

醉翁操·长松

长松。

之风。

如公。

肯余从。

山中。

人心与吾兮谁问。

湛湛千里之江。

上有枫。

噫,送子东。

望君之门兮九重。

女无悦己,谁适为容。

不龟手药,或一朝兮取封。

昔与游兮皆童。

我独穷兮今翁。

一鱼兮一龙。

劳心兮忡忡。

噫,命与时逢。

子取之食兮万锺。

醉太平 春晚

态浓意远。

眉颦笑浅。

薄罗衣窄絮风软。

鬓云欺翠卷。

南园花树春光暖。

红香径里榆钱满。

欲上秋千又惊懒。

且归休怕晚。

醉书其壁

颇觉参禅近有功,因空成色色成空。

色空静处如何说,且坐清凉境界中。

醉花阴·黄花谩说年年好

黄花谩说年年好。

也趁秋光老。

绿鬓不惊秋,若斗尊前,人好花堪笑。

蟠桃结子知多少。

家住三山岛。

何日跨归鸾,沧海飞尘,人世因缘了。

最高楼·西园买

西园买,谁载万金归。

多病胜游稀。

风斜画烛天香夜,凉生翠盖酒酣时。

待重寻,居士谱,谪仙诗。

看黄底、御袍元自贵。

看红底、状元新得意。

如斗大,只花痴。

汉妃翠被娇无奈,吴娃粉阵恨谁知。

但纷纷,蜂蝶乱,送春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