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水调歌头》原文
朝代:清朝 作者:佚名浏览量:76

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

如今重到何事?愁比水云多。

拟把匣中长剑,换取扁舟一叶,归去老渔蓑。

银艾非吾事,丘壑已蹉跎。

脍新鲈,斟美酒,起悲歌。

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兵戈?欲泻三江雪浪,净洗胡尘千里,不用挽天河!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

《水调歌头》拼音版
shuǐ diào tóu
[ [ qīng cháo ] ] míng
píng shēng tài shàng , , duǎn zhào jīng guò       
jīn zhòng dào shì ? ? chóu shuǐ yún duō       
xiá zhōng zhǎng jiàn , , huàn biǎn zhōu , , guī lǎo suō       
yín ài fēi shì , , qiū cuō tuó       
kuài xīn , , zhēn měi jiǔ , , bēi       
tài píng shēng zhǎng , , wèi jīn shí bīng ? ? xiè sān jiāng xuě làng , , jìng chén qiān , , yòng wǎn tiān ! ! huí shǒu wàng xiāo hàn , , shuāng lèi duò qīng
赏析

  这首词抒发了收复祖国山河的雄心和壮志难酬的悲愤的心情。

  上片先写江山破碎的悲怆心情。“平生太湖上”四句,面对浩瀚无际的太湖,作者想到自己曾多次泛舟湖上,它是那样令人陶醉,那样令人感到亲切,这次重游,自己心头却笼罩着茫茫无际的愁云。从前游太湖,北宋还没有灭亡,而现在却是国土沦丧,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胡骑南窥,所余的半壁河山也危在旦夕。作者用“何事”发问,却没有正面回答,因为在那个时代,家国之恨,使人愁生是不言而喻的。作者愁情满怀,却无计消除,南宋朝廷苟安求和,醉生梦死,纵有报国之心,却无报国之路,在无可奈何之中,他情绪陡转。“拟把匣中长剑”以下五句,写他忍痛放弃报国之志,把准备驰骋疆场的长剑换成一叶垂钓的扁舟,归隐江湖,去作渔翁。他消沉地说,做官就不是我的事,我为此耽误了隐居的山水,让它们白白地等我。作者以超脱的口吻诉说自己悲愤的心情,以归隐的行动表示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下片以“脍新鲈”三句承上启下,当他吃着脍制好的新鲜鲈鱼、喝着美酒、唱起悲壮的歌曲时,他的情绪从隐居一下又跌落到现实中了,他不能忘记灾难深重的国土。“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干戈”,在太平时代生长的人,没想到今天也见到战争,而“干戈”给作者带来的是如大海一样汹涌的激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敌人的憎恶,使他顿生扭转乾坤之力,他要倾泻三江洪涛巨浪,涤荡千里中原的胡尘,用不着壮志挽天河洗兵马,要把敌人彻底消灭干净。这种钢铁誓言,如雷震耳,激荡在国人心中,所以当这首词被题在吴江长桥下时,竟不胫而走,甚至引起了朝廷的注意。现实和理想总是有矛盾的,作者虽然雄心勃勃,壮志凌云,但想到黑暗的现实,心头又愁云惨淡,最后以“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作结,表现了他对朝廷的失望。

  全篇悲怆、激愤,波澜起伏,首尾呼应,唱出了爱国志士的心声,风格沉雄、豪放。

注释
①银艾:“银”是银印。“艾”是绿色像艾草一样拴印的丝带。借指做官。②丘壑:指隐者所居的山林幽深处。③脍新鲈:指隐居生活。④三江:指吴淞江、娄江、东江,这三江都流入太湖。⑤挽天河:杜甫《洗兵马》中针对国家内乱唱出了“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兵甲长不用”的心声。⑥霄汉:即高空,暗喻朝廷。
作者佚名介绍
古诗文网收录了先秦到现代的数十万诗词,很多诗词因为作者不明,作者本站统一归为佚名。
佚名相关作品

高宗建炎初祀昊天上帝·八

灵承上帝,精意感通。

声午旁达,粢盛既丰。

登降有备,祀有乐终。

神之听之,福禄来崇。

高宗建炎初祀昊天上帝·九

茫茫苍穹,孰知其纪。

精意潜通,虽远而迩。

量币芳诚,有实斯篚。

睠然顾之,永锡繁祉。

高宗建炎初祀昊天上帝·六

惟圣普临,顺皇之德。

典礼有纱,享祀不忒。

笾豆静嘉,降登肸饬。

神具醉止,景贶咸集。

高宗建炎初祀昊天上帝·七

治极发闻,不瑕有芬。

嘉玉陈幣,神国欣欣。

诚心昭著,钦恭无文。

以妥以侑,笃祜何垠。

高宗建炎初祀昊天上帝·四

内心齐诚,外物蠲洁。

神来迪赏,俎豆既弃。

燕及群生,靡或夭闬。

降福穰穰,时万时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