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塞上曲二首》原文
朝代:南北朝 作者:戴叔伦浏览量:241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塞上曲二首》拼音版
sāi shàng èr shǒu
[ [ nán běi cháo ] ] dài shū lún
hàn jiā jīng zhì mǎn yīn shān , , qiǎn ér hái       
yuàn shēn zhǎng bào guó , , shēng mén guān
简析

  戴叔纶的《塞上曲》共两首,为七言绝句。这是第二首。这首较之第一首《塞上曲·军门频纳受降书》浅明了许多,里面有一典故,就是“生入玉门关”。这“生入玉门关”原本是定远侯班超的句子,是说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班超30年驻使西域,为国家民族鞠躬尽瘁,老而思乡求返,本无可咎。但以戴叔纶之见,班超的爱国主义还是不够彻底——他不应提出“生入玉门关”,也无须提出“生入玉门关”,安心报国就是了。戴叔纶的爱国之切是好的,义无反顾也是好的,但放到班超这个实际例子上看,却不是那么近人情。知道了这个典故,全诗意思迎刃而解。前一联讲的是汉家重兵接敌,对胡兵一骑都不会放过。而后就是上文说过的典故——不回玉门关了,要以必死信念战胜胡兵,报国靖边以宁。

  戴诗同前人述志慷慨的边塞诗风一体同出,大都是吟咏壮士一去不复还的豪言志向,至于时代特征的分析、判断及有关主张,则稍嫌抽象,倘如不将上诗注为唐中期的戴诗,而随便说成为别个时代的,也是很难提出疑问来的。

译文
我巍巍大唐的猎猎旌旗在阴山飘扬,突厥胡人胆敢来犯定叫他有来无还。作为子民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
塞上曲二首注解

  ⑴塞上曲:唐代的一种新乐府辞,源出汉乐府《出塞》《入塞》曲,内容多写边塞征戍之事。
  ⑵军门:此指军营之门。古时行军,树两面旗为门。频纳:频频接纳。
  ⑶横行:纵横驰骋,所向无阻。
  ⑷汉祖:指汉高祖刘邦。谩夸:空夸,枉夸。谩,同“漫”,徒然。娄敬策: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齐人娄敬以戍卒求见刘邦,建议入都关中有功,赐姓刘,后封关内侯。刘邦在白登(山名,在今山西省大同市东)被匈奴打败后,他提出和亲政策,建议将鲁元公主嫁与匈奴单于,为刘邦采纳,并派他前往结约。他又曾建议刘邦迁徙山东诸侯后代及豪强大族十万余口充实关中,以削弱关东旧贵族豪强势力。因其数建奇谋,被封为建信侯。
  ⑸“却将”句:讥讽和亲之策并未解决问题。单(chán)于,汉时匈奴称其君长为单于。
  ⑹汉家:借指唐朝。旌帜:旗帜,借指军队。旌,古代的一种旗子,旗杆顶上用五色羽毛做装饰。阴山:西起河套,东抵小兴安岭,横跨今内蒙古,在汉代是北方的天然屏障。
  ⑺不遣:不使,不让。胡儿:中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的通称,汉以后也泛指外国人。这里指吐蕃、回纥士兵。匹马还:春秋时,晋全歼秦军于崤山,“匹马只轮无反者”(《春秋公羊传》)。这里借用此典。
  ⑻得:能。
  ⑼“何须”句:《后汉书·班超传》载,班超投笔从戎,在西域三十一年,立下了大功。年老思归,上疏曰:“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这里反其意而用之,表示决不贪生而还。生入,活着归来。玉门关,古关名,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这里泛指边塞。

塞上曲二首创作背景

 这组诗可能是唐代宗大历五年(770)春后戴叔伦居长安时所作。唐代自安史之乱后,国力衰减,边疆少数民族统治者见有机可乘,便频繁发动对唐朝的入侵,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中唐代宗、德宗年间,这种侵扰更加猖獗。因此,不少有志之士主张痛击侵略者,誓死报国。这组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

塞上曲二首鉴赏

  其一
  第一首诗塑造了一位英勇无敌的将军形象,同时借古讽今,抨击了朝廷的投降政策。诗一开头便推出一组激动人心的近景镜头:军营之门旗帜高扬,枪戟林立。在威严的鼓角声中,战败的匈奴不断前来投降。他们诚惶诚恐,毕恭毕敬;而汉军将领身着戎装,英姿飒爽地站立在受降台上,代表朝廷接受敌军的降书。这是诗人精心选择的一个典型场面,是在边战长河中拦腰截取的一个断面。这个“频纳受降书”的胜利结局,足以启示读者想象整个艰苦的鏖战过程,想象汉军将士佩刀横剑、奋力杀敌的壮烈情景。“一剑横行万里馀”是对人物的“特写”。这位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勇士,在漫长的边境线上锐不可当,杀得敌人纷纷溃逃。寥寥七字,在读者面前树立起一位骁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形象。
  第三、四句,诗人从描写战争一下宕开,转而对历史发出深沉的叹惋:汉高祖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但他竟慑于匈奴的强大而采纳娄敬的和亲政策,将公主嫁给匈奴单于,这是多么令人遗憾啊。显然,诗人在这里不是要评议历史,而是借古讽今,有感而发。戴叔伦所处的时代,正好是唐代社会大转折时期,此时唐王朝拥有的广阔疆域已丧失过半,阴山、燕山以北为回纥所有,陇山、岐山以西为吐蕃所占,大渡河以南为南诏所据。唐王朝统治者并未痛思教训,奋力抵抗,反而采取退让政策,如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就将咸安公主嫁给回纥可汗顿莫贺。当然,对历史上封建统治者为安全边境所采用的和亲政策不能简单否定,但最高统治者以此作为战败的退路,却令有民族气节的爱国志士所不容。因此,诗人在诗中对此表示痛心和鄙视。同此诗前两句对边战的描写相对比,诗人的褒贬爱憎是相当鲜明的。 [11]
  其二
  第二首诗直陈胸臆,歌颂守土抗敌的英雄行动,抒发以身报国的壮志豪情,格调很高,一派豪气。诗的前两句是对边防将士抗敌守土行动的热情礼赞。起句就不凡,写出了唐军的巨大声势。“汉家旌帜”,极写军容的严整,旗帜的鲜明,斗志的旺盛,有了这样的队伍戍边御敌,哪有不胜之理?“满阴山”三字,既点明了战争发生的地点,又表现了唐军漫山遍野,锐不可当。正因为唐军占了优势,才有消灭一切来犯敌人的决心,才发出“不遣胡儿匹马还”的豪言壮语。阴山是唐代西北边防重地,王昌龄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二首·其一》)的诗句,都是说祖国边境绝不允许侵略者越过半步,倘若有人斗胆来犯,定会叫他有来无回。对于狡猾而又强悍的敌人,绝不能让他们有逃走的机会,否则还会不时地进行侵扰,后患无穷,所以古代就有“匹马只轮无反者”的战役。这两句是从总体上写唐军戍边御敌的战斗,目的是表现他们的英雄气概。
  诗的后两句从个体上写唐军的誓言与决心。“愿得此身长报国”,这掷地有声的语言,是每个戍边将士发自肺腑的声音。这里的“长”字富有表现力,生动地写出了将士永远忠于祖国的赤子之心。正是因为将士们有了这样的爱国之心,才发出“何须生入玉门关”这样不可动摇的豪壮誓言。“何须生入玉门关”用的是东汉名将班超的典故。班超戎马一生,战功赫赫,巩固了汉王朝在西域的统治,保护了当地各族人民,晚年上书乞归:“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此诗反其意而用之,并无贬低班超之意,而是借此表达慷慨献身、立志报国的坚定信念,是对典故的活用。这两句和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王维的“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少年行四首·其二》)等一些写爱国的诗句是一脉相承的,充分表现了戍边将士的豪迈气概和自我牺牲精神。

塞上曲二首名家点评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钟优民《新乐府诗派研究》:戴叔伦还有新乐府《塞上曲》反映将士反击匈奴贵族入侵的胜利和守卫边疆、舍身取义的昂扬斗志:“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雄豪之情,气冲霄汉:“军门频纳受降书,一剑横行万里余。汉祖谩夸娄敬策,却将公主嫁单于。”这是为时为事、借古讽今之作,通过汉武帝错误估计形势,不听娄敬劝阻,导致军事失利,被迫以公主和亲的史事,隐讽德宗决策失误,重蹈历史覆辙,不得不将咸安公主嫁给回纥可汗的耻辱之举。报国之志与伤今之情融为一体,也是颇富时代色彩的佳构,闪耀着强烈的现实精神。
古典文学研究家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首句写军容之盛大,次句写斗志之昂扬,反映了广大将士的决心:如果敌人敢来进犯,就要把他们彻底、干净地加以消灭。语言十分豪壮,激动人心。后两句以东汉时代一位著名人物班超来和诗中所歌颂的忠勇将士做比较。班超发愤要为统一祖国的事业做出贡献,投笔从戎,在西域工作数十年,深得各族人民的敬爱,立下了丰功伟绩。他晚年因为年老思乡,曾经上书朝廷,希望“生入玉门关”。当然,这也是人情之常,并无损于这位历史人物的形象。但此诗反用其意,显示了将士们为了崇高的事业,而不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甚至连“生入玉门关”都可以无须,这种忘我的精神就更加突出了。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胡大浚《唐代边塞诗选注》:写出了边疆将士不惜以身殉国,义无反顾的气概,豪壮中已含衰飒。

作者戴叔伦介绍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戴叔伦相关作品

闺怨

看花无语泪如倾,多少春风怨别情。

不识玉门关外路,梦中昨夜到边城。

过珥渎单老(一作宅)

毫末成围海变田,单家依旧住溪边。

比来已向人间老,今日相过却少年。

汉南遇方评事(一作襄州遇房评事由)

移家住汉阴,不复问华簪。

贳酒宜城近,烧田梦泽深。

暮山逢鸟入,寒水见鱼沈。

与物皆无累,终年惬本心。

桂阳北岭偶过野人所居,聊书即事呈王永州邕

犬吠空山响,林深一径存。

隔云寻板屋,渡水到柴门。

日昼风烟静,花明草树繁。

乍疑秦世客,渐识楚人言。

不记逃乡里,居然长子孙。

种田烧险谷,汲井凿高原。

畦叶藏春雉,庭柯宿旅猿。

岭阴无瘴疠,地隙有兰荪。

内户均皮席,枯瓢沃野餐。

远心知自负,幽赏讵能论。

转步重崖合,瞻途落照昏。

他时愿携手,莫比武陵源。

抚州处士胡泛见送北回两馆至南昌县界查溪兰

移樽铺山曲,祖帐查溪阴。

铺山即远道,查溪非故林。

凄然诵新诗,落泪沾素襟。

郡政我何有,别情君独深。

禅庭古树秋,宿雨清沈沈。

挥袂千里远,悲伤去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