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中秋月二首》原文
朝代:南北朝 作者:李峤浏览量:229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中秋月二首》拼音版
zhōng qiū yuè èr shǒu
[ [ nán běi cháo ] ] qiáo
yuán shàng hán kōng , , jiē yán hǎi tóng
鉴赏

  这首诗借咏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万物不可能完全一样,存在着千差万别。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意思是此时此地“圆魄”(明月)当空,又怎见得此时彼地(“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呢?千里指很远的意思,风雨可借指人生的无常和艰辛。你怎么会知道外边千里之外的世界,没有风雨呢?

  人人“皆言”的未见得就是真理。大千世界,变化万千,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是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深化、发展的,一种认识的正确与否,并不取决于持这种认识的人数的多寡,即便对人人“皆言”为是的,也要敢于怀疑,不断深入地探索。其二,认识问题最忌以此代彼,以偏代全,以对局部、片面的现象描述替代对整体或本质的探求。见到此时此地皓月当空而想象四海皆同,便正是以此代彼、以偏概全。

  这首五言绝句,写此地有月光,彼地有风雨,意在风雨,而非赏月。李峤其人曾三度任职宰相,对政坛的风云变幻自然十分敏感——高空中一轮明月照射大地,众人都说今夜各处的月光都一样明亮;可是谁能晓得千里之外,无雨骤风狂?这首诗以咏月为题,揭示了一个真理: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雨交加。

译文及注释

译文天上升起一轮明月,都说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月色。哪里知道远在千里之外,就没有急风暴雨呢?

注释1.圆魄:指中秋圆月。2.安知:哪里知道。

作者李峤介绍
李峤(644~713) ,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李峤相关作品

风·零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石淙

羽盖龙旗下绝冥,兰除薜幄坐云扃。

鸟和百籁疑调管,花发千岩似画屏。

金灶浮烟朝漠漠,石床寒水夜泠泠。

自然碧洞窥仙境,何必丹丘是福庭。

第六十二卷

田假限疾不获还庄,载想田园兼思亲友,率成

游宦劳牵网,风尘久化衣。

迹驰东苑路,望阻北岩扉。

及此承休告,聊将狎遁肥。

十旬俄委疾,三径且殊归。

茂陵窅难即,灵台暂可依。

疲疴旅城寺,延想属郊畿。

夕梦园林是,晨瞻邑里非。

绿畴良已秽,清濠旷不追。

野花何处落,山月几秋辉。

彼美符商政,优游绝汉机。

高情物累遣,逸气烟霞飞。

乐道方无闷,怀贤独有违。

尊虚旧园酒,琴静故人徽。

夏沼莲初发,秋田麦稍稀。

何当携手去,岁暮采芳菲。

鹧鸪(一作韦应物诗)

可怜鹧鸪飞,飞向树南枝。

南枝日照暖,北枝霜露滋。

露滋不堪栖,使我常夜啼。

愿逢云中鹤,衔我向寥廓。

愿作城上乌,一年生九雏。

何不旧巢住,枝弱不得去。

何意道苦辛,客子常畏人。

杂曲歌辞·桃花行

岁去无言忽憔悴,时来含笑吐氛氲。

不能拥路迷仙客,故欲开蹊侍圣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