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下山歌》原文
朝代:唐朝 作者:宋之问浏览量:194

下嵩山兮多所思,携佳人兮步迟迟。

《下山歌》拼音版
xià shān
[ [ táng cháo ] ] sòng zhī wèn
xià sōng shān duō suǒ , , xié jiā rén chí chí
下山歌古诗译文

走下嵩山啊心中思绪万千,携同佳人啊脚步缓缓。

下山歌古诗注解
  • 嵩山:五岳之一,在今河南省登封市北。
  • 佳人:美人,这里指诗人心中所想之人。
  • 迟迟:缓慢的样子。
下山歌创作背景

具体创作背景不详,但从诗中可以推测,诗人可能是在嵩山游玩或隐居后下山,心中有所感慨而作。或许是在下山途中,触景生情,想起了心中的佳人,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下山歌古诗赏析

这首诗短短两句,却营造出了一种悠然、怅惘的氛围。“下嵩山兮多所思”,一个“多所思”便将诗人下山时内心的复杂情感展现出来,让人不禁好奇他究竟在思索什么。“携佳人兮步迟迟”,则进一步描绘出诗人与佳人同行时的情景,“步迟迟”不仅写出了脚步的缓慢,更透露出一种不舍和眷恋之情。整首诗语言简洁,却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下山歌知识点

宋之问是初唐时期的诗人,他的诗多写宫廷应制之作,但也有一些写景抒情的作品,风格华丽,讲究对仗工整。《下山歌》属于五言古诗,这种诗体不受格律的严格限制,形式较为自由。

下山歌讲解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在下山时的心境。他可能是在嵩山的自然美景中有所感悟,也可能是因为与佳人同行而心生欢喜和不舍。“下嵩山兮多所思”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深沉的情感基调,让读者能够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波澜。而“携佳人兮步迟迟”则通过具体的动作描写,将诗人的情感具象化。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可以从诗人的用词和描写手法入手,去感受他所表达的情感,同时也可以了解初唐诗歌的一些特点。

作者宋之问介绍
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人。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宋之问相关作品

桂州三月三日(一作桂阳三日述怀)

代业京华里,远投魑魅乡。

登高望不极,云海四茫茫。

伊昔承休盼,曾为人所羡。

两朝赐颜色,二纪陪欢宴。

昆明御宿侍龙媒,伊阙天泉复几回。

西夏黄河水心剑,东周清洛羽觞杯。

苑中落花扫还合,河畔垂杨拨不开。

千春万寿多行乐,柏梁和歌攀睿作。

赐金分帛奉恩辉,风举云摇入紫微。

晨趋北阙鸣珂至,夜出南宫把烛归。

载笔儒林多岁月,襆被文昌佐吴越。

越中山海高且深,兴来无处不登临。

永和九年刺海郡,暮春三月醉山阴。

愚谓嬉游长似昔,不言流寓欻成今。

始安繁华旧风俗,帐饮倾城沸江曲。

主人丝管清且悲,客子肝肠断还续。

荔浦蘅皋万里馀,洛阳音信绝能疏。

故园今日应愁思,曲水何能更祓除。

逐伴谁怜合浦叶,思归岂食桂江鱼。

不求汉使金囊赠,愿得佳人锦字书。

竞题壁,慨然成咏

逐臣北地承严谴,谓到南中每相见。

岂意南中岐路多,千山万水分乡县。

云摇雨散各翻飞,海阔天长音信稀。

处处山川同瘴疠,自怜能得几人归。

河阳(一作伤曹娘)

昔日河阳县,氛氲香气多。

曹娘娇态尽,春树不堪过。

相和歌辞·江南曲

妾住越城南,离居不自堪。

采花惊曙鸟,摘叶喂春蚕。

懒结茱萸带,愁安玳瑁簪。

侍臣消瘦尽,日暮碧江潭。

琴曲歌辞·绿竹引

青溪绿潭潭水侧,修竹婵娟同一色。

徒生仙实凤不游,老死空山人讵识。

妙年秉愿逃俗纷,归卧嵩丘弄白云。

含情傲慰心目,何可一日无此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