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润州听暮角》原文
朝代:唐朝 作者:李涉浏览量:143

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

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

《润州听暮角》拼音版
rùn zhōu tīng jiǎo
[ [ táng cháo ] ] shè
jiāng chéng chuī jiǎo shuǐ máng máng , , yǐn biān shēng yuàn zhǎng       
jīng tiān shā shàng yàn , , hǎi mén xié liǎng sān háng
润州听暮角古诗译文

江城响起了号角声,江水茫茫一片。那曲子引来边地的悲声,哀怨深长。暮霭中,号角声惊起了沙滩上的大雁,它们斜着飞向海门,排成了两三行。

润州听暮角古诗注解
  • 润州:州名,在今江苏镇江。
  • 暮角:傍晚的号角声。
  • 边声:边境上的号角、马鸣等声音,这里指号角声带有边地的特色,引发人的愁思。
  • 海门:指长江入海处。
润州听暮角创作背景

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润州是当时的军事要地,常有军队驻守。诗人李涉在润州听到傍晚的号角声,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号角声往往能触动人们的情感,尤其是身处异地的游子、旅人,更容易产生思乡、感慨等复杂的情绪,这首诗或许就寄托了诗人的某种情感。

润州听暮角古诗赏析

这首诗意境开阔而又充满了凄凉之感。首句“江城吹角水茫茫”,描绘出一幅江城暮景图,茫茫江水与号角声交织,营造出一种空旷、寂寥的氛围。“曲引边声怨思长”,点明号角声带有边地的哀怨,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愁绪。后两句“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通过描写被号角声惊起的大雁,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大雁斜飞而去,进一步渲染了一种孤独、漂泊的意境,也可能是诗人自身心境的写照。整首诗以景寓情,通过对环境和声音的描写,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润州听暮角知识点

李涉是唐代诗人,他的诗多写羁旅之情和山林逸趣。在古代诗词中,号角声常常作为一种意象,用来表达战争、思乡、哀怨等情感。“边声”也是一个常见的意象,代表着边境的荒凉和战争的残酷。此外,借景抒情是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这首诗就很好地运用了这一手法,通过描写江城、江水、大雁等景物,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润州听暮角讲解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它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并且蕴含着深沉的情感。诗人先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入手,让读者感受到江城的暮景和号角声的哀怨。然后,通过描写大雁的惊飞,使画面变得更加生动,同时也将诗人的情感进一步深化。在欣赏这首诗时,我们可以想象自己身处那个江城,听着号角声,看着大雁飞过,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此外,我们还可以了解到古代诗词中意象和表现手法的运用,提高自己的诗词鉴赏能力。

作者李涉介绍
李涉,自号清溪子,洛阳(今属河南)人。宪宗时,为太子通事舍人,后贬谪陕州司仓参军。文宗时,召为太学博士,后又遭流放。今存诗一卷。
李涉相关作品

感兴

隋氏造宫阙,峨峨倚云烟。

搜奇竭四海,立制谋千年。

秦兵半夜来,烈火焚高台。

万人聚筋血,一旦为尘埃。

君看汴河路,尚说隋家柳。

但问哭陵人,秋草没来久。

井栏砂宿遇夜客·零

暮雨萧萧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山花

六出花开赤玉盘,当中红湿耐春寒。

长安若在五侯宅,谁肯将钱买牡丹。

山居

一从身世两相遗,往往关门到午时。

想得俗流应大笑,不知年老识便宜。

山中五无奈何(诗一首见本集,题止山中二字

无奈落叶何,纷纷满衰草。

疾来无气力,拥户不能扫。

欲访云外人,都迷上山道。

无奈涧水何,喧喧夜鸣石。

疏林透斜月,散乱金光滴。

欲访涧底人,路穷潭水碧。

无奈阿鼎何,娇啼索梨栗。

柴门正风雨,千向千回出。

欲识老病心,赖渠将过日。

无奈梅花何,满岩光似雪。

春风总未至,独自惊时节。

欲见惆怅心,又看花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