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采桑子》原文
朝代:宋朝 作者:朱敦儒浏览量:143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

万里烟尘。

回首中原泪满巾。

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

日落波平。

愁损辞乡去国人。

《采桑子》拼音版
cǎi sāng
[ [ sòng cháo ] ] zhū dūn
biǎn zhōu zuò jiāng nán , , yàn yún       
wàn yān chén       
huí shǒu zhōng yuán lèi mǎn jīn       
shān duì wǎn tīng zhōu lěng , , fēng gēn       
luò píng       
chóu sǔn xiāng guó rén
赏析

  这是一首怀念中原故土的词,题为“彭浪矶”,作于金兵南侵后词人离开故乡洛阳南下避难,途经今江西彭泽县的彭浪矶时。全词上片着重抒情,而情中带景;下片侧重写景,而景中含情,整首词于清婉中含沉重的伤时感乱之情,流丽而有沉郁之致。彭浪矶在长江边,与江中的大、小孤山相对。

  起首二句叙事即景自寓身世经历。乘一叶扁舟,到江南去避难作客,仰望那长空中失群的旅雁和孤零飘荡的浮云,不禁深感自己的境遇正复相类。两句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亦赋亦比亦兴,起得浑括自然。“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两句写回首北望所见所感。中原失守,国士同悲。这两句直抒情怀,略无雕饰,取景阔大,声情悲壮。

  过片“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两句,收回眼前现境。薄暮时分,泊舟矶畔,但见江中的碧山正为暮霭所笼罩,矶边的汀洲,芦根残存,枫叶飘零,满眼萧瑟冷落的景象。这里写矶边秋暮景色,带有浓厚的凄清黯淡色彩,这是词人国家残破、颠沛流离中的情绪的反映。“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两句总收,点明自己“辞乡去国”以来的心情。日落时分,往往是增加羁旅者乡愁的时刻,对于作者这样一位仓皇避难的旅人来说,他的寂寞感、凄凉感不用说是更为强烈了。渐趋平缓的江波,这里恰恰反托出了词人不平静的心情。

  这首词上片着重抒情,而情中带景;下片侧重写景,而景中含情。全篇清婉而又沉郁,有慷慨悲歌之新境界。

注释
⑴彭浪矶:在江西省彭泽县长江南岸。⑵扁舟:小舟。⑶汀洲:水中或水边的平地。
采桑子创作背景

  这首词题为“彭浪矶”,是在靖康之变后,词人离开故乡洛阳南下避难,经江西彭浪矶往两广途中创作的。

采桑子名家点评

  南宋·周必大《二老堂诗话》:“靖康离乱,避地自江西走二广。”
  宋代·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水中央……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孤)前年嫁彭郎(浪)。”

作者朱敦儒介绍
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楼钥《跋朱岩壑鹤赋及送闾丘使君诗》)
朱敦儒相关作品

鼓笛令·纸帐绸衾忒暖

纸帐绸衾忒暖。

尽自由、横翻倒转。

睡觉西窗灯一笺。

恰听打、三更三点。

残梦不须深念。

这些个、光阴煞短。

解散缰绳休系绊。

把从前、一笔句断。

风蝶令-南歌子

试看何时有,元来总是空。

丹砂只在酒杯中。

看取乃公双颊、照人红。

花外庄周蝶,松间御寇风。

古人漫尔说西东。

何似自家识取、卖油翁。

风流子·吴越东风起

吴越东风起,江南路,芳草绿争春。

倚危楼纵目,绣帘初卷,扇边寒减,竹外花明。

看西湖、画船轻泛水,茵幄稳临津。

嬉游伴侣,两两携手,醉回别浦,歌遏南云。

有客愁如海,江山异,举目暗觉伤神。

空想故园池阁,卷地烟尘。

但且恁、痛饮狂歌,欲把恨怀开解,转更销魂。

只是皱眉弹指,冷过黄昏。

聒龙谣·肩拍洪崖

肩拍洪崖,手携子晋,梦里暂辞尘宇。

高步层霄,俯人间如许。

算蜗战、多少功名,问蚁聚、几回今古。

度银潢、展尽参旗,桂花淡,月飞去。

天风紧,玉楼斜,舞万女霓袖,光摇金缕。

明廷宴阕,倚青冥回顾。

过瑶池、重借双成,就楚岫、更邀巫女。

转云车、指点虚无,引蓬莱路。

聒龙谣·凭月携箫

凭月携箫,溯空秉羽,梦踏绛霄仙去。

花冷街榆,悄中天风露。

并真官、蕊佩芬芳,望帝所、紫云容与。

享钧天、九奏传觞,听龙啸,看鸾舞。

惊尘世,悔平生,叹万感千恨,谁怜深素。

群仙念我,好人问难住。

劝阿母、偏与金桃,教酒星、剩斟琼醑。

醉归时、手授丹经,指长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