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祗辱 一作:只)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祗辱 一作:只)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注释1、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2、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3、而:表转折。可是,但是。4、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故:因此 。 虽:即使。名:名贵的。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祗(zhǐ):只是。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6、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7、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以:用。 称:出名。8、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9、一食:吃一顿。食,吃。10、或:有时。11、尽(1):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12、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13、石(仍读“shí”),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14、食马者:食,通“饲”,喂。15、其:指千里马,代词。16、是:这样,指示代词。17、虽:虽然(与前面的虽不一样,这里指虽然)18、能:本领。19、足:足够。20、才 :才能。21、美:美好的素质。22、外见(xiàn):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23、且:犹,尚且。24、欲:想要。25、等:等同,一样。26、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27、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28、求:要求。29、策之:驱使它。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之:代词,指千里马。30、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31、食之:食,通“饲”,喂。32、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材:通“才”,才能。尽(2):竭尽,发挥出。33、鸣:马嘶。34、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35、执:拿。36、策:马鞭。37、临:面对。38、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39、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40、其(2):大概,表推测语气。41、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42、知:懂得,了解,认识。
全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思想感情(中心主旨)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朝蝇不须驱,暮蚊不可拍。
蝇蚊满八区,可尽与相格。
得时能几时,与汝恣啖咋。
凉风九月到,扫不见踪迹。
鹊鸣声楂楂,乌噪声护护。
争斗庭宇间,持身博弹射。
黄鹄能忍饥,两翅久不擘。
苍苍云海路,岁晚将无获。
截橑为欂栌,斫楹以为椽。
束蒿以代之,小大不相权。
虽无风雨灾,得不覆且颠。
解辔弃骐骥,蹇驴鞭使前。
昆仑高万里,岁尽道苦邅。
停车卧轮下,绝意于神仙。
雀鸣朝营食,鸠鸣暮觅群。
独有知时鹤,虽鸣不缘身。
喑蝉终不鸣,有抱不列陈。
蛙黾鸣无谓,閤閤只乱人。
古史散左右,诗书置后前。
岂殊蠹书虫,生死文字间。
古道自愚蠢,古言自包缠。
当今固殊古,谁与为欣欢。
独携无言子,共升昆仑颠。
长风飘襟裾,遂起飞高圆。
下视禹九州,一尘集豪端。
遨嬉未云几,下已亿万年。
向者夸夺子,万坟厌其巅。
惜哉抱所见,白黑未及分。
慷慨为悲咤,泪如九河翻。
指摘相告语,虽还今谁亲。
翩然下大荒,被发骑骐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