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译文船在吴江上飘摇,我满怀羁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帘子在飘摇,招揽客人,便产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萧萧”,实在令人烦恼。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注释渡:一本作“度”。桥:一本作“娇”。
吴江指滨临太湖东岸的吴江县。这首词主要写作者乘船漂泊在途中倦懒思归之心情。
起笔点题,指出时序,点出“春愁”的主旨。“一片春愁待酒浇”,“一片”言愁闷连绵不断。“待酒浇”,是急欲要排解愁绪,表现了他愁绪之浓。词人的愁绪因何而发,这片春愁缘何而生。接着便点出这个命题。
随之以白描手法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景:“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这“江”即吴江。一个“摇”字,颇具动态感,带出了乘舟的主人公的动荡飘泊之感。“招”,意为招徕顾客透露了他的视线为酒楼所吸引并希望借酒浇愁的心理。这里他的船已经驶过了秋娘渡和泰娘桥,以突出一个“过”字。“秋娘”“泰娘”是唐代著名歌女。作者单用之。心绪中难免有一种思归和团聚的急切之情。飘泊思归,偏逢上连阴天气。作者用“飘飘”“萧萧”描绘了风吹雨急。“又”字含意深刻,表明他对风雨阻归的恼意。这里用当地的特色景点和凄清、伤悲气氛对愁绪进行了渲染。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首句点出“归家”的情思,“何日”道出飘泊的厌倦和归家的迫切。想象归家后的温暖生活,思归的心情更加急切。“何日归家”四字,一直管着后面的三件事:洗客袍、调笙和烧香。“客袍”,旅途穿的衣服。调笙,调弄有银字的笙,烧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这里是白描,词人想像归家之后的情景:结束旅途的劳顿,换去客袍;享受家庭生活的温馨,娇妻调弄起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香。白描是为了渲染归情,用美好和谐的家庭生活来突出思归的心绪。作者词中极想归家之后佳人陪伴之乐,思归之情段段如此。“银字”和“心字”给他所向往的家庭生活,增添了美好、和谐的意味。
下片最后三句非常精妙。“流光容易把人抛”,指时光流逝之快。“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化抽象的时光为可感的意象,以樱桃和芭蕉这两种植物的颜色变化,具体地显示出时光的奔驰,也是渲染。蒋捷抓住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春愁是剪不断、理还乱。词中借“红”“绿”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词人在词中逐句押韵,读起朗朗上口,节奏铿锵。大大地加强了词的表现力。这个节奏感极强的思归曲,读后让人有“余言绕梁,三日不绝”的意味。
南宋消亡之初,也就是公元1276年(元十三年)春元军破临安后,词人开始流浪,在流浪途中舟行流经吴江县的吴淞江时,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思乡之情以及伤国作者写下这首词。
霞铄帘珠,云蒸篆玉,环楼婉婉飞铃。
天上王郎,飙轮此地曾停。
秋香不断台隍远,溢万丛、锦艳鲜明。
事成尘,鸾凤箫中,空度歌声。
臞翁一点清寒髓,惯餐英菊屿,饮露兰汀。
透屋高红,新营小样花城。
霜浓月淡三更梦,梦曼仙、来倚吟屏。
共襟期,不是琼姬,不是芳卿。
燕卷情丝,蜂黏落絮,天教绾住闲愁。
闲里清明,匆匆粉涩红羞。
灯摇缥晕茸窗冷,语未阑、蛾影分收。
好伤情,春也难留,人也难留。
芳尘满目悠悠。
问萦云佩响,还绕谁楼。
别酒才斟,从前心事都休。
飞莺纵有风吹转,奈旧家、苑已成秋。
莫思量,杨柳湾西,且棹吟舟。
宛转怜香,徘徊顾影,临芳更倚苔身。
多谢残英,飞来远远随人。
回头却望晴檐下,等几番、小摘微薰。
到而今、独袅鞭梢,笑不成春。
愁吟未了烟林晓,有垂杨夹路,也为轻嚬。
今夜山窗,还□□绕梨云。
行囊不是吴笺少,问倩谁、去写花真。
待归时,叶底红肥,细雨如尘。
桥尾星沈,街心尘敛,天公还把春饶。
桂月黄昏,金丝柳换星摇。
相逢小曲方嫌冷,便暖薰、珠络香飘。
却怜他、隔岁芳期,枉费囊绡。
人情终似娥儿舞,到嚬翻宿粉,怎比初描。
认得游踪,花骢不住嘶骄。
梅梢一寸残红炬,喜尚堪、移照樱桃。
醉醺醺,不记元宵,只道花朝。
东风方到旧桃枝。
仙梦已云迷。
画阑红子摴蒲处,依然是、春昼帘垂。
恨杀河东狮子,惊回海底鸥儿。
寻芳小步莫嫌迟。
此去却慵移。
断肠不在分襟后,元来在、襟未分时。
柳岸犹携素手,兰房早掩朱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