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霜天晓角》原文
朝代:清朝 作者:韩元吉浏览量:180

倚天绝壁。

直下江千尺。

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怒潮风正急。

酒醒闻塞笛。

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霜天晓角》拼音版
shuāng tiān xiǎo jiǎo
[ [ qīng cháo ] ] hán yuán
tiān jué       
zhí xià jiāng qiān chǐ       
tiān liǎng é níng dài , , chóu hèn shí       
cháo fēng zhèng       
jiǔ xǐng wén sāi       
shì wèn zhé xiān chù , , qīng shān wài yuǎn yān
注释
采石峨眉亭:采石矶,在安徽当涂县西北牛渚山下突出于江中处。峨眉亭建立在绝壁上。《当涂县志》称它的形势:“据牛渚绝壁,大江西来,天门两山(即东西梁山)对立,望之若峨眉然。”倚天:一作“倚空”。两蛾凝黛:把长江两岸东西对峙的梁山比作美人的黛眉。愁与恨:古代文人往往把美人的蛾眉描绘成为含愁凝恨的样子。极:穷尽,消失。塞笛:边笛,边防军队里吹奏的笛声。当时采石矶就是边防的军事重镇(1161年虞允文曾大败金兵于此)。闻塞笛,暗示了作者的感触。谪仙:李白,唐人称为谪仙。他晚年住在当涂,并且死在那里。青山:在当涂东南,山北麓有李白墓(据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公墓志》)。
创作背景
  据陆游《京口唱和序》云:“隆兴二年闰十一月壬申,许昌韩无咎以新番阳(今江西鄱阳)守来省太夫人于闰(润州,镇江)。方是时,予为通判郡事,与无咎别盖逾年矣。相与道旧故部,问朋俦,览观江山,举酒相属甚乐。”此词可能是元吉在赴镇江途中经采石时作(他在镇江留六十日,次年正月即以考功郎征赴临安,故离镇江后不便再有采石之行)。《宋史·孝宗本纪》载,公元1164年(隆兴二年)旧历十月,金人分道渡淮,十一月,入楚州、濠州、滁州,宋朝震动,酝酿向金求和。这就是作此词的政治背景。
霜天晓角名家点评

  元代吴师道认为,在题咏采石蛾眉亭的词作中,没有一篇能赶得上这首词。(参阅唐圭璋《词话丛编·吴礼部词话》)
  黄升《花庵词选》称韩元吉:“政事文学为一代冠冕。”
  吴师道《吴礼部词话》说是“未有能继之者”。杨慎《词品》也同意这样的说法。

作者韩元吉介绍
韩元吉(1118~1187),南宋词人。字无咎,号南涧。汉族,开封雍邱(今河南开封市)人,一作许昌(今属河南)人。韩元吉词多抒发山林情趣,如〔柳梢青〕"云淡秋云"、〔贺新郎〕"病起情怀恶"等。著有《涧泉集》、《涧泉日记》、《南涧甲乙稿》、《南涧诗余》。存词80余首。
韩元吉相关作品

龟峰行

吾闻灵龟不愿死有用于清庙,但愿曳尾安泥涂。

所以漆园吏,坐叹清江使者逢豫且。

龟峰之龟定何物,不在泥涂之下,乃在万仞之上高突兀。

是耶非耶远莫没,安然不动藏其穴。

伊昔帝尧有圣德,此龟无乃负图出。

图成授帝埋其骨,犹使琢石志之存彷佛。

又疑神禹碑,刊在衡山巅。

碑高上与日月并。

此犹其趺弃不取,神鬼守护逾千年。

我欲诘其端,此事恍惚无迹,往往皆在太古前。

斗中神人被发立,蜿蜒佐之从汝蛰。

九阴司存当在此,今汝巢南失其职。

又闻巢县事,颇似伊尹生空桑。

母妪避水欲徙去,待汝两眼生赤光。

遂令万室之邑化作鱼与鳖,汝乃遁走至此藏。

上天震威汝寿使汝扶服死且僵。

丑形质磔在石笋上,不可以鑽,不可以灼,不可以搘床。

奈何犹复不自敛,荒崖断壑反以名字彰。

因思支祁锁颈泗水中,帝以巨镇岌峨压其宫。

名之以山不以峰,岂有形状与此同。

吁嗟此山气象槃礴亦雄伟,奇峰罗列三十地瑾如威凤昂其喙,或如俊猫立且戏。

石钟孤撑危欲坠,蜃楼直起见天外。

大眺私麽不足记,神旗铁壁非一类。

何用独取汝之名字,岂汝黠且庸。

鼓妖衒怪百埯内,使汝生存跌宕安可制。

我初信汝灵,今复如汝凶。

江湖波涛汹涌不一濡汝足,云雾呼噏阴晴变态犹无穷。

不知造物安用此,徒以动荡耳目夸儿童。

何时巨灵引手掷汝八荒外,举头直见天穹窿。

龚敦颐芥隐诗

万古须弥顶,尝于芥子看。

怜君作书窟,唤客筑诗坛。

默识眼界净,忘忧心地宽。

老来同此味,广夏任高寒。

韩子师读书堂置酒见留

酴醾插架未成阴,水满方塘数尺深。

入户幽花真有意,拂檐高竹更关心。

鸣禽唤客知閒景,舞鹤迎人作好音。

莫道相逢欠歌管,一觞酒尽读书林。

过赵仲缜

山下清溪溪上亭,竹阴芳径眼增明。

已知数日逢寒食,賸喜今朝作好晴。

酒美故应容客醉,歌长不自觉诗成。

春深准拟多行乐,却作花前送我行。

过芙蓉对镜岭

世事日千变,劳生忧患多。

谁知度炎熟,正尔陟嵯峨。

峰矗莲初绽,崖枯镜未磨。

江东兹绝险,叹我两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