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蚕妇》原文
朝代:清朝 作者:张俞浏览量:263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蚕妇》拼音版
cán
[ [ qīng cháo ] ] zhāng
zuó chéng shì , , guī lái lèi mǎn jīn       
biàn shēn luó zhě , , shì yǎng cán rén
蚕妇译文
译文
  昨天我进城去卖丝,回来时泪水湿透了手巾。
  为什么这么伤心?我看到了浑身穿绫罗、着绸缎的富人,他们竟没有一个是养蚕的人。
注释
  蚕妇:养蚕的妇女。蚕,一种昆虫,吐出的丝是重要的纺织原料,主要用来纺织绸缎。
  市:做买卖或买卖货物地方。这里是指卖出蚕丝。
  巾:手巾或者其他的用来擦抹的小块布。
  遍身:全身上下。罗绮:丝织品的统称。罗,素淡颜色或者质地较稀的丝织品。绮,有花纹或者图案的丝织品。在诗中,指丝绸做的衣服。
蚕妇创作背景
  本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此诗写在北宋时期,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的讽刺和批判。诗人在此时描写了一位整日辛苦劳作,不经常进城,一直在贫穷的乡下以养蚕卖丝为生的普通妇女的遭遇。
蚕妇赏析
  这首诗是通过以养蚕为业的农妇入城里卖丝的所见所感,揭示了怵目惊心的社会现实“剥削者不劳而获,劳动者无衣无食”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的不满。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写蚕妇的伤感。妇人昨天进城里去卖丝,回来的时候却是痛哭流泪。“泪满巾”可以看出蚕妇感情刺激之深。诗人用朴素的语言无声地揭示了社会的极端不公。通过对一个蚕妇经历与感受的叙写,表达了对下层劳动人民处境的深刻同情。诗中不着一字议论,却无声地描绘了以养蚕为生、深居僻乡的劳动妇女这一形象。蚕妇初次进城,竟发现了自己贫困终生的根源,难怪她要悲伤,要痛哭流泪了。那位蚕妇的神态、见闻、感受都写得绘声绘色、有血有肉,就以这么一个生活细节,来深刻揭露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立意深刻,构思巧妙,显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力和高度概括力。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揭示蚕妇是因为有感于获而不劳、劳而不获的不合理社会现实而伤感。蚕妇之所以会痛哭流泪,是因为她看到,城里身穿丝绸服装的人,都是有权有势的富人。像她一样的劳动人民,即使养一辈子蚕,也是没有能力穿上美丽的丝绸衣服的。诗人用明显对比的手法概括封建社会阶级对立的现实,揭露统治者不劳而获的不合理现实,极有说服力。
  诗中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的悲苦,表达了诗人对养蚕农妇的同情,对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的愤恨,以及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控诉和鞭挞。
作者张俞介绍
张俞:字少愚,益州郫(今四川郫县)人。
张俞相关作品

韩信坛

汉用亡臣策,登坛授銊时。

须知数仞土,曾立太平基。

岁穷雨夜独卧山斋

岁晏云深谁与游,喦房终夜雨如秋。

不知海上三山梦,何似人间万户侯。

题隐真谷

绵绵褒斜路,窈窈郑真谷。

斯人已千载,高谊犹在目。

题西山临江亭

南北逢除日,天涯有去舟。

蛮城和雨闭,峡水带春流。

不负新年感,惟多故国愁。

宁无贺新酒,徒此事羁囚。

游骊山二首·零

玉帝楼前锁碧霞,终年培养牡丹芽。

不防野鹿踰垣入,衔出宫中第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