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鸡鸣方就枕,老人枕上待鸡鸣。
转头三十馀年事,不道消磨只数声。
年少鸡鸣方就枕,老人枕上待鸡鸣。
转头三十馀年事,不道消磨只数声。
年轻时直到鸡叫才上床睡觉,而年老了躺在床上等待着鸡叫。回首过去三十多年的往事,没想到只是在鸡叫声中就消磨殆尽了。
黄宗羲生活于明清易代之际,经历了朝代的更迭和社会的动荡。此诗或许是他在年老时回顾自己一生的经历,感慨时光匆匆,往事如烟,从而写下了这首抒发感慨的诗作。
这首诗通过年少与年老时对鸡鸣的不同状态对比,生动地展现了时光的流逝。年少时精力充沛,熬夜到鸡鸣才睡;年老后却难以入眠,只能等待鸡鸣。“转头三十馀年事,不道消磨只数声”,以鸡叫声作为时光流逝的象征,感慨三十年的岁月在几声鸡叫中就悄然过去,蕴含着对时光无情的感叹和对人生短暂的无奈。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引发读者对时光和人生的思考。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他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其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诗的前两句形成鲜明对比,将年少时的活力与年老时的体衰表现得淋漓尽致。后两句则是诗人的情感升华,用“转头”一词强调时光转换之快,“不道”则突出了对时光消逝之迅速的惊讶和感慨。这首诗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反映了一种普遍的人生体验,提醒人们珍惜时光,把握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