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水上一株桐,经霜触浪困严风。
昔时抽心耀白日,今旦卧死黄沙中。
洛阳名工见咨嗟,一翦一刻作琵琶。
白璧规心学明月,珊瑚映面作风花。
帝王见赏不见忘,提携把握登建章。
掩抑摧藏张女弹,殷勤促柱楚明光。
年年月月对君子,遥遥夜夜宿未央。
未央采女弃鸣篪,争先拂拭生光仪。
茱萸锦衣玉作匣,安念昔日枯树枝。
不学衡山南岭桂,至今千年犹未知。
洞庭水上一株桐,经霜触浪困严风。
昔时抽心耀白日,今旦卧死黄沙中。
洛阳名工见咨嗟,一翦一刻作琵琶。
白璧规心学明月,珊瑚映面作风花。
帝王见赏不见忘,提携把握登建章。
掩抑摧藏张女弹,殷勤促柱楚明光。
年年月月对君子,遥遥夜夜宿未央。
未央采女弃鸣篪,争先拂拭生光仪。
茱萸锦衣玉作匣,安念昔日枯树枝。
不学衡山南岭桂,至今千年犹未知。
洞庭湖上有一棵桐树,历经寒霜、波浪和狂风的磨难。过去它生机盎然,枝繁叶茂,能与太阳争辉,如今却卧死在黄沙之中。洛阳的名匠看到它不禁叹息,将它精心雕琢成了琵琶。琵琶的琴心如同白璧,宛如明月般皎洁,琴面上镶嵌的珊瑚好似风中的花朵。帝王见到这把琵琶十分欣赏,对它念念不忘,将它带进了建章宫。善弹的张女满怀深情地弹奏它,楚地的明光殿里充满了急切的乐声。这把琵琶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陪伴着君子,常常整夜待在未央宫。未央宫的采女们都舍弃了鸣篪,争着来擦拭这把琵琶,使它光彩照人。它被装在绣有茱萸的锦缎和玉制成的匣子里,哪里还会想起自己曾经是那根枯树枝呢。不像衡山南岭的桂树,至今过了千年还默默无闻。
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权更迭频繁。文人的命运常常随着政治局势的变化而起伏不定。吴均一生仕途坎坷,虽有才华却难以得到重用。这首《行路难》可能是他在感慨自身的遭遇,借桐树的命运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这首诗以桐树的命运为线索,运用对比的手法,生动地展现了桐树从困厄到荣耀的转变。诗的前半部分描绘了桐树昔日的繁茂和如今的衰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感受到命运的无常。后半部分则描述了桐树被制成琵琶后受到帝王的赏识,身价倍增,与之前的凄惨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诗人通过桐树的经历,暗示了人生的起伏不定,同时也表达了对那些因偶然机遇而飞黄腾达之人的讽刺。最后,诗人以衡山南岭的桂树作比,表达了自己对淡泊名利、坚守自我的追求。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 吴均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其诗文以清拔有古气著称,时称“吴均体”。
2. 《行路难》是乐府旧题,多写世路艰难和离情别绪。
3. 诗中运用了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如将桐树比作人,以桐树的命运象征人生的起伏。
这首诗以桐树的命运为切入点,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起起落落。桐树曾经生长在洞庭湖上,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但它依然生机勃勃。然而,命运却对它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它最终卧死在黄沙之中。就在人们以为它的生命就此结束时,它却被洛阳的名匠发现,并被制成了琵琶。从此,它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受到了帝王的赏识,成为了宫廷中的珍品。这个过程就像人生一样,充满了不确定性。有时候,我们可能会遭遇挫折和困难,但只要我们不放弃,就有可能迎来转机。同时,诗人也通过桐树的经历,讽刺了那些只看重表面荣耀,而不注重内在品质的人。最后,诗人提到衡山南岭的桂树,表达了自己对一种平淡、真实生活的向往。我们应该学习桂树,坚守自己的本心,不被外界的名利所诱惑。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