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
谁家女儿对门居,开颜发艳照里闾。
南窗北牖挂明光,罗帷绮箔脂粉香。
女儿年几十五六,窈窕无双颜如玉。
三春已暮花从风,空留可怜与谁同。
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
谁家女儿对门居,开颜发艳照里闾。
南窗北牖挂明光,罗帷绮箔脂粉香。
女儿年几十五六,窈窕无双颜如玉。
三春已暮花从风,空留可怜与谁同。
伯劳鸟向东飞去,燕子向西飞去,黄姑星与织女星每年也只能在七夕时相见。
谁家的美丽姑娘住在对门,她花容月貌照亮了整个里巷。
她的房里,南窗北牖到处闪耀着明亮的烛光,罗帐绮帘里散发着脂粉的香气。
姑娘年龄大约十五六岁,身材苗条容貌绝美,面如白玉。
暮春三月花儿随风飘落,只留下这美丽的人儿与谁相伴呢?
此诗创作于南北朝时期。当时的诗歌风格受民间乐府影响较大,文人常常模仿民歌创作。这首诗可能是萧衍模仿南朝乐府民歌所作,以描写年轻女子的美貌和青春易逝的感慨为主题,这类题材在当时的乐府诗中较为常见。
诗的开篇“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运用比兴手法,以伯劳和燕子分飞、牛郎织女只能偶尔相见,暗示人生聚散无常,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淡淡的哀伤基调。接着描绘了一位美丽的邻家少女,通过“开颜发艳照里闾”“窈窕无双颜如玉”等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少女的美貌。而“南窗北牖挂明光,罗帷绮箔脂粉香”则从环境描写的角度,烘托出少女生活的精致和优雅。最后“三春已暮花从风,空留可怜与谁同”,以暮春落花象征少女青春易逝,表达了对少女孤独寂寞的同情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细腻委婉,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
1. 比兴手法:诗歌中运用比兴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使诗歌更具生动性和含蓄性。
2. 南北朝乐府诗:南北朝时期的乐府诗具有独特的风格,多反映民间生活和情感,语言质朴自然,对后世诗歌产生了重要影响。
3. 文化意象:伯劳、燕子、牛郎织女等都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常见意象,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
这首诗是萧衍的代表作之一,其最大的艺术特色在于它巧妙地融合了比兴、描写和抒情等多种手法。开篇的比兴句不仅营造了一种离别的氛围,也为下文引出少女形象做了铺垫。在描写少女时,诗人从外貌、环境等多个角度进行刻画,使少女的形象栩栩如生。最后,通过暮春落花的景象,将少女的青春易逝和孤独寂寞推向了高潮,引发读者的共鸣。整首诗虽然篇幅短小,但却意味深长,体现了南北朝乐府诗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