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拟行路难》原文
朝代:南北朝 作者:鲍照浏览量:606

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扺节行路吟。

《拟行路难》拼音版
háng nán
[ [ nán běi cháo ] ] bào zhào
fèng jun1 jīn zhī zhī měi jiǔ , , dài mào xiá zhī diāo qín , , cǎi róng zhī zhàng , , jiǔ huá táo zhī jǐn qīn       
hóng yán líng luò suì jiāng , , hán guāng wǎn zhuǎn shí chén       
yuàn jun1 cái bēi qiě jiǎn , , tīng jiē háng yín
拟行路难注解

  1.拟行路难:摹拟汉乐府杂曲歌辞《行路难》而作的诗。
  2.奉:奉送。卮(zhī):古代盛酒的器皿。一本作“匜”。这句是说把用金杯盛着的美酒献给你。
  3.玳瑁(dài mào):一种和龟相似的海中爬行动物,其甲壳黄褐色,有光泽,可用做装饰品。
  4.七彩芙蓉:多种颜色的芙蓉花图案。羽帐:用翠鸟的羽毛装饰的帐子。
  5.九华蒲萄:以许多蒲萄组成花纹的图案。蒲萄,即葡萄。锦衾:用锦做成的被子。
  6.红颜零落:容颜变得衰老。
  7.寒光:寒冷的气候。宛转:指时序的变化。时欲沉:时将晚。
  8.裁悲:制止悲伤。裁,免除。减思(sì):减少愁思。思,忧愁。
  9.抵节:击节。抵,侧击。节,乐器名,又叫“拊”。行路吟:指《行路难》诗。
  10.柏梁:台名,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建,在长安。铜雀:台名,曹操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建,在邺城(今河南临漳)西北。柏梁台和铜雀台都是歌咏宴游的场所。
  11.宁:岂、何。清吹:悠扬的管乐。

拟行路难译文

  献给您金杯盛着的美酒,镶嵌玳瑁玉匣里装着的雕琴。
  绣着七彩芙蓉图案和羽毛装饰的帐幔,饰有九花葡萄纹样的锦衾。
  青春凋零人生就面临迟暮,寒冷的气候预示一年的时光将尽。
  请您暂且减少悲伤和忧思,听我打着拍子唱一曲《行路吟》。
  不见那梁台或者铜雀楼上,难道有谁还能听到古时候的管乐清音?

拟行路难创作背景

  《拟行路难十八首》是鲍照拟汉乐府杂曲《行路难》而作的组诗作品,《行路难》原辞已不传,鲍照这十八首拟作是今传此曲的最早作品。
  这十八首诗题材不尽相同,当非一时一地之作。元嘉二十八年(451)到元嘉三十年(453)间,鲍照先是自解侍郎,后离开始兴王任永安令,接着刘劭谋反,自己又被“禁止”,蒙受株连。仕途坎坷,几度沉浮,对照组诗的内容,有许多与这个时期景况暗合之处。《拟行路难十八首》当作于这个时期。

拟行路难赏析

  在鲍照最为擅长的乐府诗体中,《拟行路难十八首》称得上是“皇冠上的珍宝”。这一组内容丰富而又形式瑰奇的诗篇,从各个侧面集中展现了鲍照诗歌艺术的多姿多态。历代凡瞩目于六朝诗歌的选家和评论家,都不会遗漏了这组诗。
  顾名思义,《拟行路难》当为乐府古题《行路难》的仿作。后者本属汉代民歌,多已失传,据《乐府解题》记载,其大旨是“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东晋人袁山松曾对它的曲调和文句进行加工改造,而袁制亦已亡佚。故鲍照此诗虽云拟作,实为这一诗题流传至今的最早篇翰,发摅的也是诗人自己胸中的磊块,并不同于一般的拟古篇什,所以有的诗集收录此诗时,去掉了题目上的“拟”字,径称作《行路难》。齐梁下及唐代不少诗人,也都袭用这个调名写出了一批名作。
  这十八首诗涉及不同的题材内容,体式、风格也不尽一致,但把它们在同一诗题下编为一组,又绝非出于偶然。这不仅因为它们都采用了“行路难”的曲调,而且各首之间确有共同的主旋律贯穿着,那便是对人生苦闷的吟唱,表现世间黑暗和人生不幸。在形式上,这组诗都采用七言和杂言乐府体,音节流畅而富于起伏变化,以适应作者所要抒发的强烈而跳荡的情绪。正是这样一个统一的基调,加上作者构思、编排上的某些匠心,使得这些诗篇自然地发生联系,合成了一个可以放在一起加以观照和品评的整体。
  按照题材以及表现手法的不同,这十八首诗大体可分成两大类。一是以直抒胸臆为主的。此类共十首,包括:其一(奉君金卮之美酒)、其四(泻水置平地)、其五(君不见河边草)、其六(对案不能食)、其七(愁思忽而至)、其十(君不见舜花不终朝)、其十一(君不见枯箨走阶庭)、其十五(君不见柏梁台)、其十七(君不见冰上霜)以及其十八(诸君莫叹贫)。二是借助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以寄意抒情。此类共八首,包括:其二(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其三(璇闺玉墀上椒阁)、其八(中庭五株桃)、其九(锉蘖染黄丝)、其十二(今年阳初花满林)、其十三(春禽喈喈旦暮鸣)、其十四(君不见少壮从军去)、其十六(君不见冰上霜)。
  首先以直抒胸臆为主的这十首诗,诗人面对自己生活的境况,从不同的角度来抒写自己心中的愤慨及对人生无常、时光易逝的悲哀。诗人在苦苦的思索着,力图使自己从人生短促的悲哀中解脱出来,追求内在人格与精神的觉醒与解放,探索个人存在的新的意义和价值。诗人或者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和人类历史的兴亡来抒发自己的志意,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如其五(君不见河边草),诗人认为:河边的青草、城头的落日,在枯死、落去之后,还会再发芽或复出,而人的生命走的却是一条不归路。鲍照借自然之永恒悟人生之短暂,在人的生命的单向性与自然循环往复的强烈对比中,深刻地感受着自然的迁逝,也渗透着那么一层无奈,但诗人分明还是要努力走出这种无奈,积极寻找一种新的生活,“且愿得志数相就”中的“愿得志”三个字就是这种心态的生动写照。再如:“君不见蕣华不终朝,须臾淹冉零落销。……为此令人多悲悒,君当纵意自熙怡。”自然之永恒与人的生命短暂的对比激发了诗人心中的波澜,蕣华由茂盛到零落的过程也同时激荡着作者善感的心灵,诗人把自然景物的衰落与人的生命进行类比,生命如白驹过隙般的短暂。这种对生命的体悟中包含着作者深深的思索,作者还为怎样消除这种悲悒给出了答案:应当纵意享受,快乐的生活。表现作者这种执着追求的心态句子,在诗中比比皆是,列举如下:“宁及得与时人争。人生倐忽如绝电,华年盛德几时见。但令纵意存高尚,旨酒嘉肴相胥燕。持此从朝竟夕暮,差得亡忧消愁怖。”“随酒逐乐任意去,莫令含叹下黄垆。”“莫言草木委冬雪,会应苏息遇阳春。”这些诗对人生、生死的悲伤并不使人心衰气丧,相反,获得的恰好是一种具有一定深度的积极感情。另外,在抒发诗人高度愤慨的诗篇里,也还是能看到作者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如其六(对案不能食),诗人对时世和仕途的不得志的愤慨已达到极点,只能拔剑击柱来泄愤。他在为自己不愿“蹀躞垂翼”寻找理由时,是“丈夫生世会几时”,人的生命何其短暂,不必违心去做自己不愿做的事。这一点也正充分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珍惜。诗后半部分写弃官回家,描写了家庭生活的乐趣,但仍然只是一种排解苦闷的方式,欢乐的表面掩饰的是一颗枯涩的心,最后两句又是对这种枯涩的慰藉之辞。作者在这种自我的慰藉中深深地表明了自己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其四(泻水置平地)和上面这首题旨基本相同,都旨在抒发遭遇的不平之慨,但其中也包含着对生活的执着。此外,鲍照这些诗中充满着对死亡的恐惧,这种恐惧更加增添了诗人对生命的珍惜和积极探求理想生活的欲望。如其七中:“举头四顾望,但见松柏荆棘郁樽樽。中有一鸟名杜鹃,言是古时蜀帝魂。声音哀苦鸣不息,羽毛憔悴似人髠。飞走树间啄虫蚁,岂忆往日天子尊。念此死生变化非常理,中心恻怆不能言。”这里渲染的是一种哀苦、凄凉的情境:在黑黝黝的松柏荆棘之中,是一只鸣声哀苦、羽毛憔悴的丑陋的杜鹃,天子的尊严一去不复返,尊贵的生命一逝而去,走向的是一个阴森恐怖的世界。还有其十:“盛年妖艳浮华辈,不久亦当诣冢头。一去无还期,千秋万岁无音词。孤魂茕茕空陇间,独魄徘徊绕坟基。但闻风声野鸟吟,岂忆平生盛年时。为此令人多悲悒,君当纵意自熙怡。”当盛年过去,浮华的生活亦一去不回,经历了一番繁华之后,最终的归宿是冰冷的冢头。这种对死亡的恐惧,直接导致了作者产生对现实生活的珍惜感以及“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的积极奋斗感。
  其次是借助社会生活的某些现象以寄意抒情的八首诗歌。在这些诗歌里,诗人通过对边塞戍卒的生活以及思妇寡居的悲叹的描写,来抒写自己对于人世炎凉、人生多艰的感受以及对于生活执著追求的人生态度。这些篇章里,尽管表面上看来是抒情的主人公改变了,由诗人自身变成了“征人”“思妇”;但实际上,隐藏在这些“征人”“思妇”后面的真正的抒情主人公还是诗人自己。从根本上说,这些诗篇还是要抒发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汤”变了,但“药”却没有改变。其三(璇闺玉墀上椒阁)中妇女抒发的是“含歌揽涕恒抱愁,人生几时得为乐。宁作野中之双凫,不愿云间之别鹤”感慨;其八(中庭五株桃)与其十二(今年阳初花满林)中思妇流露的同是:“人生不得恒称悲,惆怅徙倚至夜半”“自生留世苦不幸,心中惕惕恒怀悲”的哀愁;其十四(君不见少壮从军去)中的征夫发出的是“男儿生世轗轲欲何道,绵忧摧抑起长叹”的悲愤;其二(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与其九(锉蘖染黄丝)同意,这些无异作者都是把他们上升到“人生”的高度来认识、探讨的。诗人在这些诗里同样不仅抒发了其对人世炎凉、人生多艰的感受,也在其深层次表达了其对人生的执著感。

拟行路难名家点评

  宋代许顗《许彦周诗话》:“明远《行路难》,壮丽豪放若决江河,诗中不可比拟,大似贾谊《过秦论》。”
  明代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一:“《行路难》诸篇,一以天才天韵,吹宕而成,独唱千秋,更无知者。太白得其一桃,大者仙,小者豪矣。盖七言长句,迅发如临济禅,更不通人拟议。又如铸大象,一泻便成,相好即须具足。杜陵以下,字镂句刻,人巧绝伦,已不相浃洽,况许浑一流生气尽绝者哉!”
  清代成书倬《古诗选》:“《拟行路难十八首》,淋漓豪迈,不可多得。但议论太快,遂为后世粗豪一流人借口矣。”

作者鲍照介绍
鲍照(约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鲍参军集》。
鲍照相关作品

还都道中诗·零

悦怿遂还心。

踊跃贪至勤。

鸣鸡戒征路。

暮息落日分。

急流腾飞沫。

回风起江濆。

孤兽啼夜侣。

离鸿噪霜羣。

物哀心交横。

声切思纷纭。

叹慨诉同旅。

美人无相闻。

还都道中诗·一

风急讯湾浦。

装高偃樯舳。

夕听江上波。

远极千里目。

寒律惊穷蹊。

爽气起乔木。

隐隐日没岫。

瑟瑟风发谷。

鸟还暮林諠。

潮上水结洑。

夜分霜下凄。

悲端出遥陆。

愁来攒人怀。

覉心苦独宿。

还都至三山望石头城诗

泉源安首流。

川末澄远波。

晨光被水族。

晓气歇林阿。

两江皎平逈。

三山郁骈罗。

南帆望越峤。

北榜指齐河。

关扃绕天邑。

襟带抱尊华。

长城非壑崄。

峻岨似荆芽。

攒楼贯白日。

摛堞隐丹霞。

征夫喜观国。

游子迟见家。

流连入京引。

踯躅望乡歌。

弥前叹景促。

逾近勌路多。

偕萃犹如兹。

弘易将谓何。

还都道中诗

久宦迷远川。

川广每多惧。

薄止闾边亭。

关历险程路。

霮{雨/对}冥寓岫。

蒙昧江上雾。

时凉籁争吹。

流洊浪奔趣。

恻焉增愁起。

搔首东南顾。

茫然荒野中。

举目皆凛素。

回风扬江泌。

寒□栖动树。

太息终晨漏。

企我归飙遇。

还都口号诗

分壤蕃帝华。

列正蔼皇宫。

礼燕及年暇。

朝奏因岁通。

维舟歇金景。

结棹俟昌风。

钲歌首寒物。

归吹践开冬。

阴沉烟塞合。

萧瑟凉海空。

驰霜急归节。

幽云惨天容。

旌鼓贯玄涂。

羽鹢被长江。

君王迟京国。

游子思乡邦。

恩世共渝洽。

身愿两扳逢。

勉哉河济客。

勤尔尺波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