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赠长沙公》原文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浏览量:166

长沙公於余为族祖,同出大司马。

昭穆既远,以为路人。

经过浔阳,临别赠此。

同源分流,人易世疏,慨然寤叹,念兹厥初。

礼服遂悠,岁月眇徂,感彼行路,眷然踌躇。

《赠长沙公》拼音版
zèng zhǎng shā gōng
[ [ wèi jìn ] ] táo yuān míng
zhǎng shā gōng wéi , , tóng chū       
zhāo yuǎn , , wéi rén       
jīng guò xún yáng , , lín bié zèng       
tóng yuán fèn liú , , rén shì shū , , kǎi rán tàn , , niàn jué chū       
suí yōu , , suì yuè miǎo , , gǎn háng , , juàn rán chóu chú
赠长沙公古诗译文

长沙公和我是同宗族祖,都出自大司马陶侃。但随着家族分支繁衍,世代更迭,亲情已经疏远,彼此就像陌生人一样。这次他路过浔阳,在分别之际,我写下这首诗赠送给他。我们本是同根同源,后来像水流一样分支四散,人与人之间随着世代变迁而关系疏远。我感慨万千,不禁叹息,回想起我们家族当初的情景。家族的礼仪和亲情渐渐变得淡薄,岁月也悄然流逝。看到我们如今形同路人的状况,我心中充满眷恋,犹豫不决。

赠长沙公古诗注解
  • 长沙公:指陶延寿,东晋名将陶侃曾孙,袭封长沙公。
  • 族祖:同族的祖父辈。
  • 大司马:指陶侃,东晋时期名将,官至大司马。
  • 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称穆。后泛指家族的辈分。
  • 浔阳:古地名,在今江西九江。
  • 同源分流:比喻同一根源产生出不同的分支。
  • 礼服:指家族的礼仪规范。
  • 眇徂:悄然流逝。
赠长沙公创作背景

陶渊明与长沙公陶延寿同出大司马陶侃,但由于家族分支繁衍,世代变迁,两人关系已经疏远。此次陶延寿路过浔阳,与陶渊明分别之际,陶渊明写下这首诗赠送给他,以表达对家族亲情逐渐淡薄的感慨。

赠长沙公古诗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诗人开篇点明与长沙公的族亲关系,接着感慨家族亲情的疏远,如同“同源分流”,形象地表达了时光流转、人事变迁的无奈。“礼服遂悠,岁月眇徂”,进一步强调了家族礼仪的淡薄和岁月的流逝。最后,诗人“感彼行路,眷然踌躇”,流露出对往昔亲情的眷恋和对现实的无奈。整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触动读者的心灵,引发人们对家族亲情和人生变迁的思考。

赠长沙公知识点

1. 了解东晋时期的家族宗法制度,以及昭穆制度在家族辈分中的体现。

2. 体会陶渊明诗歌质朴自然、情感真挚的风格特点。

3. 学习“同源分流”等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赠长沙公讲解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多以田园生活为题材,风格质朴自然。这首《赠长沙公》虽然不是他的田园诗代表作,但同样体现了他的诗歌风格。诗中通过对家族亲情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家族观念和人际关系。在讲解这首诗时,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体会诗人对家族亲情的珍视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东晋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点,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作者陶渊明介绍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陶渊明相关作品

止酒

居止次城邑,逍遥自闲止。

坐止高荫下,步止荜门里。

好味止园葵,大懽止稚子。

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

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

日日欲止之,营卫止不理。

徒知止不乐,未知止利己。

始觉止为善,今朝真止矣。

从此一止去,将止扶桑涘。

清颜止宿容,奚止千万祀。

赠长沙公 其三

伊余云遘,在长忘同。

笑言未久,逝焉西东。

遥遥三湘,滔滔九江。

山川阻远,行李时通。

赠长沙公 其四

何以写心,此贻话言。

进篑虽微,终焉为山。

敬哉离人,临路凄然。

款襟或辽,音问其先。

赠长沙公 其二

於穆令族,允构斯堂。

谐气冬暄,映怀圭璋。

爰采春华,载警秋霜。

我曰钦哉!实宗之光。

责子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