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九日闲居》原文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浏览量:140

余闲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

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

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

往燕无遗影,来雁有馀声。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尘爵耻虚壘,寒华徒自荣;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

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

《九日闲居》拼音版
jiǔ xián
[ [ wèi jìn ] ] táo yuān míng
xián ài zhòng jiǔ zhī míng , , qiū yíng yuán , , ér chí láo yóu , , kōng jiǔ huá , , huái 怀 yán       
shì duǎn cháng duō , , rén jiǔ shēng       
yuè chén zhì , , ài míng       
xuān fēng , , chè tiān xiàng míng       
wǎng yàn yǐng , , lái yàn yǒu shēng       
jiǔ néng bǎi , , jiě zhì tuí líng       
péng shì , , kōng shì shí yùn qīng ! ! chén jué chǐ lěi , , hán huá róng ; ; liǎn jīn xián yáo , , miǎn yān shēn qíng       
chí duō , , yān liú chéng
九日闲居古诗译文

我平素就喜爱重九这个佳名,如今秋菊满园,却没有酒喝,只能徒然地服食菊花,我只好把情怀寄托于诗歌。人生短暂而心意常多,人们都希望长久生存。日月按照时序运行,世间人都喜爱重九之名。白露凄清,暖风止息,天气澄澈,天象明朗。离去的燕子不见踪影,飞来的大雁余声可闻。酒能够消除各种忧虑,菊花可以延缓衰老。为何我这个身居茅屋的人,只能白白看着时运流逝!酒杯蒙尘,我耻于空杯无酒;秋菊虽美,却只能独自开放;我整理衣襟独自悠闲地吟诗,遥远的思绪涌起深深的情感。闲居本来就有很多乐趣,长久停留难道就没有成就吗?

九日闲居古诗注解
  • 重九:农历九月初九,即重阳节。
  • 醪(láo):浊酒。
  • 九华:即九花,指菊花。
  • 暄风:暖风。
  • 祛(qū):除去。
  • 颓龄:衰老的年龄。
  • 蓬庐士:指居住在简陋房屋中的人,这里是诗人自指。
  • 尘爵:落满灰尘的酒杯。
  • 虚罍(léi):空的酒器。
  • 寒华:指秋菊。
  • 敛襟:整理衣襟,表示恭敬。
  • 缅焉:遥远的样子。
  • 栖迟:游息,居住。
  • 淹留:长久停留。
九日闲居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东晋时期,具体年份不详。陶渊明一生多次出仕,又多次归隐,他对官场的黑暗和世俗的污浊深感不满,最终选择归隐田园,过着简朴的生活。这首诗是他在重阳节时所作,当时秋菊盛开,但他却没有酒喝,于是借诗抒发自己的感慨和情怀。

九日闲居古诗赏析

这首诗以重阳节为背景,通过描写秋景、饮酒、赏菊等情景,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点明了诗人喜爱重九之名,却因无酒而只能空服菊花,为全诗奠定了一种略带遗憾的基调。接着,诗人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如“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往燕无遗影,来雁有馀声”,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两句,表达了诗人对酒和菊花的喜爱,认为它们可以消除忧虑、延缓衰老。然而,诗人却只能“空视时运倾”,酒杯蒙尘,秋菊独自开放,这进一步强化了他的孤独和无奈。最后,诗人以“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自我安慰,表达了他在闲居中寻找乐趣、追求精神成就的愿望。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体现了陶渊明诗歌的独特风格。

九日闲居知识点

1.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有登高、赏菊、饮酒等习俗。

2. 菊花:在中国文化中,菊花象征着高洁、长寿、隐逸等品质,常与重阳节联系在一起。

3. 陶渊明:东晋时期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自然、质朴、清新著称,多描写田园生活和自然风光,表达了他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黑暗的批判。

九日闲居讲解

这首《九日闲居》是陶渊明的经典之作,它展现了诗人在重阳节时的复杂心境。从诗歌的内容来看,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虽然他身处困境,没有酒喝,但他依然能够从自然中找到乐趣,如欣赏秋菊、聆听雁声等。同时,诗中也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短暂的忧虑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他希望通过饮酒和服食菊花来消除忧虑、延缓衰老,但现实却让他感到无能为力。最后,诗人以一种豁达的心态自我安慰,认为闲居也有很多乐趣,长久停留也能有所成就。这体现了陶渊明的人生智慧和哲学思考,他不追求功名利禄,而是注重内心的平静和精神的富足。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可以从诗歌的意象、情感和哲理等方面入手,深入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和诗歌的艺术价值。

作者陶渊明介绍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陶渊明相关作品

止酒

居止次城邑,逍遥自闲止。

坐止高荫下,步止荜门里。

好味止园葵,大懽止稚子。

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

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

日日欲止之,营卫止不理。

徒知止不乐,未知止利己。

始觉止为善,今朝真止矣。

从此一止去,将止扶桑涘。

清颜止宿容,奚止千万祀。

赠长沙公 其三

伊余云遘,在长忘同。

笑言未久,逝焉西东。

遥遥三湘,滔滔九江。

山川阻远,行李时通。

赠长沙公 其四

何以写心,此贻话言。

进篑虽微,终焉为山。

敬哉离人,临路凄然。

款襟或辽,音问其先。

赠长沙公 其二

於穆令族,允构斯堂。

谐气冬暄,映怀圭璋。

爰采春华,载警秋霜。

我曰钦哉!实宗之光。

责子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