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和刘柴桑》原文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浏览量:121

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

良辰入奇怀,挈杖还西庐。

荒涂无归人,时时见废墟;茅茨已就治,新畴复应畲。

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无。

栖栖世中事,岁月共相疏;耕织称其用,过此莫所须。

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

《和刘柴桑》拼音版
liú chái sāng
[ [ wèi jìn ] ] táo yuān míng
shān jiǔ jiàn zhāo , , shì nǎi chóu chú ? ? zhí wéi qīn jiù , , wèi rěn yán suǒ       
liáng chén huái 怀 , , qiè zhàng hái 西       
huāng guī rén , , shí shí jiàn fèi ; ; máo jiù zhì , , xīn chóu yīng shē       
fēng zhuǎn báo , , chūn láo jiě ; ; ruò suī fēi nán , , wèi qíng liáng shèng       
shì zhōng shì , , suì yuè gòng xiàng shū ; ; gēng zhī chēng yòng , , guò suǒ       
bǎi nián wài , , shēn míng tóng
和刘柴桑古诗译文

山川湖泽早就召唤我,为何还迟疑犹豫不前往?只是因为亲朋好友的缘故,不忍心说出独居的打算。美好的时光触动了我的情怀,我拄着拐杖回到西边的茅庐。荒凉的道路上没有行人,时时可见残垣断壁;茅屋已经修整好,新田又该进行耕种。春风变得凄凉寒冷,春酒能解除饥饿和劳累;小女儿虽然不是男孩,但慰藉情怀总比没有要好。世间的事情忙忙碌碌,我与岁月渐渐疏远;耕田织布能满足生活所需,除此之外别无他求。人生匆匆百年之后,身名都将如光影般消散。

和刘柴桑古诗注解
  • 山泽:指山川湖泽,这里代表隐居之地。
  • 见招:被召唤。
  • 胡事:为什么。
  • 踌躇:犹豫。
  • 直为:只是因为。
  • 索居:独居。
  • 奇怀:美好的情怀。
  • 挈杖:拄着拐杖。
  • 西庐:西边的茅庐,可能是陶渊明的居所。
  • 荒涂:荒凉的道路。
  • 茅茨:茅屋。
  • 新畴:新田。
  • 畲(yú):开垦三年的田,这里泛指耕种。
  • 谷风:东风,春风。
  • 春醪(láo):春酒。
  • 饥劬(qú):饥饿和劳累。
  • 栖栖:忙碌不安的样子。
  • 称其用:满足生活的需要。
  • 翳如:昏暗不明的样子,这里指消散。
和刘柴桑创作背景

此诗是陶渊明为酬答刘柴桑而作。刘柴桑,其人不详,可能是作者的朋友,任柴桑令。陶渊明当时已隐居躬耕,这首诗体现了他在隐居生活中的心境和对人生的思考。

和刘柴桑古诗赏析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开篇以疑问的语气表达自己对隐居的向往和因亲友而迟疑的矛盾心情。接着描绘了自己回到西庐途中所见的荒凉景象,以及茅屋和田地的状况,反映出生活的艰辛。“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一句,既写出了春风的寒冷,又表现了春酒带来的慰藉。“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无”体现了诗人对亲情的珍视。最后,诗人感慨世间之事的忙碌与无常,认为耕织生活能满足基本需求,不必追求过多身外之物,百年之后身名皆空。整首诗展现了陶渊明安贫乐道、超脱尘世的人生态度。

和刘柴桑知识点

1. 陶渊明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田园诗派创始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2. 本诗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如“荒涂无归人,时时见废墟”,简洁地勾勒出荒凉的景象。

3. 诗中体现了道家“知足寡欲”的思想,如“耕织称其用,过此莫所须”。

和刘柴桑讲解

《和刘柴桑》是陶渊明酬答友人之作。诗中陶渊明先是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但因亲友的缘故而有所迟疑。随后描写

作者陶渊明介绍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陶渊明相关作品

止酒

居止次城邑,逍遥自闲止。

坐止高荫下,步止荜门里。

好味止园葵,大懽止稚子。

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

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

日日欲止之,营卫止不理。

徒知止不乐,未知止利己。

始觉止为善,今朝真止矣。

从此一止去,将止扶桑涘。

清颜止宿容,奚止千万祀。

赠长沙公 其三

伊余云遘,在长忘同。

笑言未久,逝焉西东。

遥遥三湘,滔滔九江。

山川阻远,行李时通。

赠长沙公 其四

何以写心,此贻话言。

进篑虽微,终焉为山。

敬哉离人,临路凄然。

款襟或辽,音问其先。

赠长沙公 其二

於穆令族,允构斯堂。

谐气冬暄,映怀圭璋。

爰采春华,载警秋霜。

我曰钦哉!实宗之光。

责子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