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登北邙坂,遥望洛阳山。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
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
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步登北邙坂,遥望洛阳山。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
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
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我一步步登上北邙山的山坡,远远眺望洛阳周围的山峦。洛阳城是多么的寂寞啊,宫殿房屋都被焚烧殆尽。城垣墙壁都倒塌断裂,荆棘高得直入云天。再也看不到旧日的老人,只见到了新一代的少年。想侧身行走都找不到道路,荒芜的田野也不再有人耕种。游子长久没有归来,都已经辨认不出田间的小路。野外是多么的萧条啊,方圆千里都没有人烟。想到我平时居住的地方,我悲痛得气闷难言。
这首诗是曹植于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随父亲曹操西征马超,路过洛阳时送别应玚、应璩兄弟而作。当时的洛阳,在经历了董卓之乱后,已经是一片废墟,昔日的繁华早已不复存在。曹植亲眼目睹了洛阳的荒凉景象,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整首诗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通过描写洛阳城的荒凉破败,抒发了对战争的谴责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诗的开篇“步登北邙坂,遥望洛阳山”,点明了作者的位置和视角,为下文描写洛阳的荒凉景象做了铺垫。接着,作者详细描绘了洛阳城的惨状:“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通过对宫室、垣墙、荆棘等景象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洛阳城的破败和荒芜。“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一句,以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许多老人在战争中死去,只留下了新一代的少年。“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则进一步描写了洛阳城的荒凉,道路被荆棘堵塞,田野荒芜,游子归来都认不出原来的道路。最后,作者以“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结尾,表达了自己对战争的谴责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平常居住之地的怀念之情。
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以五言为主,词采华茂,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首《送应氏》是他早期的作品,体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此外,诗中运用了对比、描写等多种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这首诗是曹植送别友人时所作,同时也是对洛阳城在战争后的荒凉景象的真实写照。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理解诗歌的背景,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其次,要注意诗歌中的描写手法,如对比、描写等,体会这些手法对表现诗歌主题的作用。最后,要感受诗人的情感,理解他对战争的谴责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珍贵。
种葛南山下。
葛藟自成阴。
与君初婚时。
结发恩义深。
欢爱在枕席。
宿昔同衣衾。
窃慕棠棣篇。
好乐和瑟琴。
行年将晚暮。
佳人怀异心。
恩纪旷不接。
我情遂抑沉。
出门当何顾。
徘徊步北林。
下有交颈兽。
仰有双栖禽。
攀枝长叹息。
泪下沾罗襟。
良马知我悲。
延颈对我吟。
昔为同池鱼。
今为商与参。
往古皆欢遇。
我独困于今。
弃置委天命。
悠悠安可任。
初岁元祚。
吉日惟良。
乃为嘉会。
燕此高堂。
尊卑列叙。
典而有章。
衣裳鲜洁。
黼黻玄黄。
清酤盈爵。
中坐腾光。
珍膳杂沓。
充溢圆方。
笙磬既设。
筝瑟俱张。
悲歌厉响。
咀嚼清商。
俯视文轩。
仰瞻华梁。
愿保兹善。
千载为常。
欢笑尽娱。
乐哉未央。
皇室荣贵。
寿若东王。
惊风飘白日。
忽然归西山。
圆景光未满。
众星灿以繁。
志士营世业。
小人亦不闲。
聊且夜行游。
游彼双阙间。
文昌郁云兴。
迎风高中天。
春鸠鸣飞栋。
流猋激棂轩。
顾念蓬室士。
贫贱诚足怜。
薇藿弗充虚。
皮褐犹不全。
慷慨有悲心。
兴文自成篇。
宝弃怨何人。
和氏有其愆。
弹冠俟知己。
知己谁不然。
良田无晚岁。
膏泽多丰年。
亮怀璠玙美。
积久德愈宣。
亲交义在敦。
申章复何言。
端坐苦愁思。
揽衣起西游。
树木发春华。
清池激长流。
中有孤鸳鸯。
哀鸣求匹俦。
我愿执此鸟。
惜或无轻舟。
欲归忘故道。
顾望但怀愁。
悲风鸣我侧。
羲和逝不留。
重阴润万物。
何惧泽不周。
谁令君多念。
自使怀百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