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自云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妄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妄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自云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妄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妄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明月照在高楼上,清光随着时间徘徊。楼上有个哀愁的妇人,悲叹中有着无尽哀伤。请问悲叹的人是谁?她自称是游子的妻子。丈夫出行超过十年,我常年孤独居住。丈夫如路上轻尘,我似水中污泥。浮沉所处态势不同,何时才能团圆相聚?愿化作西南风,永远投入你的怀中。
此诗约作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前后,当时曹植处于被曹丕猜忌排挤的艰难处境。曹植在政治上受其兄曹丕的猜忌和压抑,他在诗中往往借思妇的哀怨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这首诗就是以一位独处高楼的思妇自伤哀怨的口吻,抒发自己被弃置不用的哀怨与不平。
诗的开篇“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描绘出一幅月夜高楼图,月光徘徊,营造出一种孤寂、哀怨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接着引出“愁思妇”,通过问答揭示她是“宕子妻”,道出她独守空闺的痛苦。“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运用比喻,将夫妻二人比作清路尘和浊水泥,形象地表达出两人地位的差异和命运的不同,体现出女子的哀怨和无奈。最后“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直抒胸臆,表达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和渴望相聚的强烈愿望。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借思妇的形象,含蓄地表达了诗人自己怀才不遇、遭受压抑的痛苦。
1. “七哀”是乐府诗题,后世诗人也常以此为题创作诗歌。
2. 曹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诗歌以情韵美和艺术技巧著称,对后世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 诗中运用了比兴手法,如“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以物比人,生动形象地表达情感。
这首《七哀》诗采用了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手法。从写景入手,通过明月、高楼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为下文思妇的出场做铺垫。思妇的形象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她的哀怨、痛苦其实就是诗人自己内心的写照。诗人以女性的口吻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使得诗歌更加委婉含蓄,富有感染力。同时,诗中的比喻手法运用得十分精妙,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诗人的心境。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曹植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种葛南山下。
葛藟自成阴。
与君初婚时。
结发恩义深。
欢爱在枕席。
宿昔同衣衾。
窃慕棠棣篇。
好乐和瑟琴。
行年将晚暮。
佳人怀异心。
恩纪旷不接。
我情遂抑沉。
出门当何顾。
徘徊步北林。
下有交颈兽。
仰有双栖禽。
攀枝长叹息。
泪下沾罗襟。
良马知我悲。
延颈对我吟。
昔为同池鱼。
今为商与参。
往古皆欢遇。
我独困于今。
弃置委天命。
悠悠安可任。
初岁元祚。
吉日惟良。
乃为嘉会。
燕此高堂。
尊卑列叙。
典而有章。
衣裳鲜洁。
黼黻玄黄。
清酤盈爵。
中坐腾光。
珍膳杂沓。
充溢圆方。
笙磬既设。
筝瑟俱张。
悲歌厉响。
咀嚼清商。
俯视文轩。
仰瞻华梁。
愿保兹善。
千载为常。
欢笑尽娱。
乐哉未央。
皇室荣贵。
寿若东王。
惊风飘白日。
忽然归西山。
圆景光未满。
众星灿以繁。
志士营世业。
小人亦不闲。
聊且夜行游。
游彼双阙间。
文昌郁云兴。
迎风高中天。
春鸠鸣飞栋。
流猋激棂轩。
顾念蓬室士。
贫贱诚足怜。
薇藿弗充虚。
皮褐犹不全。
慷慨有悲心。
兴文自成篇。
宝弃怨何人。
和氏有其愆。
弹冠俟知己。
知己谁不然。
良田无晚岁。
膏泽多丰年。
亮怀璠玙美。
积久德愈宣。
亲交义在敦。
申章复何言。
端坐苦愁思。
揽衣起西游。
树木发春华。
清池激长流。
中有孤鸳鸯。
哀鸣求匹俦。
我愿执此鸟。
惜或无轻舟。
欲归忘故道。
顾望但怀愁。
悲风鸣我侧。
羲和逝不留。
重阴润万物。
何惧泽不周。
谁令君多念。
自使怀百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