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我迈着步子走出齐国都城的城门,遥遥望见了荡阴里。那里有三座坟墓,紧挨着形状非常相似。我问旁人这是谁家的墓啊,回答说是田开疆、古冶子等人的墓。他们力气大得能推开南山,文才高得能穷尽天地间的道理。但有一天他们却遭到了谗言陷害,齐景公赐两个桃子让他们三人相争而死。谁能够想出这样的计谋呢?就是齐国的国相晏子啊。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二桃杀三士”的故事最早记载于《晏子春秋·内篇谏下》,讲述了春秋时期齐国国相晏子设计除掉三个威胁到国家安全的勇士的故事。这首诗可能是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创作的,用来感叹三位勇士的命运和晏子的智谋。也有可能是作者借古讽今,对当时社会上贤才被谗害的现象表示不满。
这首诗以叙事为主,开篇点明地点,“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给人一种悲凉的氛围。接着描述了看到的景象,“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三墓相似,暗示了三位勇士命运的相同。然后通过问答的形式,引出了“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极言三人的才勇,与他们最终被谗言陷害而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突出了悲剧色彩。最后一句“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以疑问的语气结束,既表达了对晏子智谋的惊叹,也流露出对三位勇士的惋惜。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1. “二桃杀三士”是一个著名的历史典故,体现了智谋和权术在政治斗争中的运用。
2. 《晏子春秋》是一部记载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3. “梁甫吟”是古代的一种民间曲调,常被文人用来抒发感慨和情感。
这首《梁甫吟》以一种质朴而深沉的方式讲述了“二桃杀三士”的故事。从文学角度看,它采用了叙事诗的形式,通过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故事的全貌。诗中对三位勇士的描写,“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他们的非凡才能。而他们最终却因谗言和一个巧妙的计谋而丧命,这种巨大的反差让读者感受到了命运的无常和政治斗争的残酷。从历史角度看,这个故事反映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局势和权力斗争。晏子作为国相,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安全,不得不采取这样的手段。但同时,这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正义和道德的思考。对于我们来说,这首诗不仅让我们了解了一个历史故事,更能引发我们对于人性、权力和命运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