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梁甫吟》原文
朝代:汉朝 作者:汉无名氏浏览量:103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梁甫吟》拼音版
liáng yín
[ [ hàn cháo ] ] hàn míng shì
chū chéng mén , , yáo wàng dàng yīn       
zhōng yǒu sān , , lèi lèi zhèng xiàng       
wèn shì shuí jiā , , tián jiāng , , néng pái nán shān , , wén néng jué       
cháo bèi chán yán , , èr táo shā sān shì       
shuí néng wéi móu ? ? guó xiàng yàn
梁甫吟古诗译文

我迈着步子走出齐国都城的城门,遥遥望见了荡阴里。那里有三座坟墓,紧挨着形状非常相似。我问旁人这是谁家的墓啊,回答说是田开疆、古冶子等人的墓。他们力气大得能推开南山,文才高得能穷尽天地间的道理。但有一天他们却遭到了谗言陷害,齐景公赐两个桃子让他们三人相争而死。谁能够想出这样的计谋呢?就是齐国的国相晏子啊。

梁甫吟古诗注解
  • 梁甫吟:亦作“梁父吟”,是古代用作葬歌的一种民间曲调,音调悲切凄苦。
  • 齐城:齐国的都城临淄,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
  • 荡阴里:地名,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南。
  • 累累:丘冢相连的样子。
  • 田疆古冶子:指田开疆、古冶子和公孙接,三人都是齐景公的臣子,以勇力闻名。
  • 排南山:推开南山,形容力气极大。
  • 绝地纪:穷尽天地间的道理,形容极有才华。
  • 二桃杀三士:指晏子设计让齐景公赐两个桃子给三个勇士,让他们论功食桃,结果三人因争桃而自杀。
  • 国相:即宰相,这里指晏子。
  • 齐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时齐国大夫,后为齐国相。
梁甫吟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二桃杀三士”的故事最早记载于《晏子春秋·内篇谏下》,讲述了春秋时期齐国国相晏子设计除掉三个威胁到国家安全的勇士的故事。这首诗可能是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创作的,用来感叹三位勇士的命运和晏子的智谋。也有可能是作者借古讽今,对当时社会上贤才被谗害的现象表示不满。

梁甫吟古诗赏析

这首诗以叙事为主,开篇点明地点,“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给人一种悲凉的氛围。接着描述了看到的景象,“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三墓相似,暗示了三位勇士命运的相同。然后通过问答的形式,引出了“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极言三人的才勇,与他们最终被谗言陷害而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突出了悲剧色彩。最后一句“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以疑问的语气结束,既表达了对晏子智谋的惊叹,也流露出对三位勇士的惋惜。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梁甫吟知识点

1. “二桃杀三士”是一个著名的历史典故,体现了智谋和权术在政治斗争中的运用。

2. 《晏子春秋》是一部记载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3. “梁甫吟”是古代的一种民间曲调,常被文人用来抒发感慨和情感。

梁甫吟讲解

这首《梁甫吟》以一种质朴而深沉的方式讲述了“二桃杀三士”的故事。从文学角度看,它采用了叙事诗的形式,通过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故事的全貌。诗中对三位勇士的描写,“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他们的非凡才能。而他们最终却因谗言和一个巧妙的计谋而丧命,这种巨大的反差让读者感受到了命运的无常和政治斗争的残酷。从历史角度看,这个故事反映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局势和权力斗争。晏子作为国相,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安全,不得不采取这样的手段。但同时,这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正义和道德的思考。对于我们来说,这首诗不仅让我们了解了一个历史故事,更能引发我们对于人性、权力和命运的深入思考。

作者汉无名氏介绍
汉无名氏的作品,可归入「两汉乐府」一类。其中艺术成就最高的当数《古诗十九首》。这是中国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东汉后期党争激烈,杀伐不休;官僚垄断仕途,文人士子备受压抑。面对这种社会现实,中下层文人士子或为避祸,或为寻求出路,纷纷背井离乡,亲戚隔绝、闺门分离,因而也就有了「游子」的乡愁和「思妇」的闺怨。《古诗十九首》的内容就是反映了这种漂泊流离之苦和离别相思之痛,表达了一种祈求社会安定、渴望家室团聚的愿望。由于诗人们的愿望难以实现,因此这类诗大都流露了浓重的感伤之情,蕴含了对社会的强烈不满。《古诗十九首》也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失意文人仕途碰壁后所产生的生命无常、及时行乐等颓废情绪。这类诗反映了东汉末年儒家思想崩溃,乱世人生观盛行时文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精神状态。
汉无名氏相关作品

恒灵时童谣

举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顺帝末京都童谣

直如弦,死道边。

曲如钩,反封侯。

无题

吴王好剑客,百姓多疮瘢。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十五从军行

十五从军行,八十始得归。

(从军行 一作:征)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古诗十九首·八

去者日以疏,生者日已亲。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