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古乐府》原文
朝代:汉朝 作者:汉无名氏浏览量:119

兰草自然香,生于大道旁。

要镰八九月,俱在束薪中。

《古乐府》拼音版
[ [ hàn cháo ] ] hàn míng shì
lán cǎo rán xiāng , , shēng dào páng       
yào lián jiǔ yuè , , zài shù xīn zhōng
古乐府古诗译文

兰草生来就有自然的清香,生长在大路的旁边。等到八九月间使用镰刀收割时,它和普通的柴草一同被捆扎起来。

古乐府古诗注解
  • 兰草:一种香草,有香气。
  • 要镰:使用镰刀。要,通“邀”,有“使用”之意。
  • 束薪:捆扎起来的柴草。
古乐府创作背景

这首诗属于汉乐府诗,汉乐府是汉朝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它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此诗或许是当时民间采集而来,具体创作背景已难以确切考证,可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现象和生活场景的观察感悟。

古乐府古诗赏析

这首诗以兰草自比,表达了一种怀才不遇的感慨。兰草本有自然之香,却生长在大道旁,最终与普通柴草一同被收割。诗人借兰草的遭遇,象征着有才德之人被埋没于平庸之中,无法展现自身的价值,蕴含着对命运不公的无奈和叹息。

古乐府知识点

汉乐府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多反映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其形式自由多样,语言质朴自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许多汉乐府诗都采用了叙事的手法,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乐府讲解

整首诗短小精悍,寓意深刻。前两句描绘了兰草的生长环境,它虽有天然的香气,却生长在平凡的大道旁,暗示了有才之人处于普通的社会环境中。后两句“要镰八九月,俱在束薪中”,则通过描写兰草被当作柴草收割的结局,进一步强调了有才之人被埋没的命运。此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以简洁的语言传达出深沉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人才被埋没的惋惜。

作者汉无名氏介绍
汉无名氏的作品,可归入「两汉乐府」一类。其中艺术成就最高的当数《古诗十九首》。这是中国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东汉后期党争激烈,杀伐不休;官僚垄断仕途,文人士子备受压抑。面对这种社会现实,中下层文人士子或为避祸,或为寻求出路,纷纷背井离乡,亲戚隔绝、闺门分离,因而也就有了「游子」的乡愁和「思妇」的闺怨。《古诗十九首》的内容就是反映了这种漂泊流离之苦和离别相思之痛,表达了一种祈求社会安定、渴望家室团聚的愿望。由于诗人们的愿望难以实现,因此这类诗大都流露了浓重的感伤之情,蕴含了对社会的强烈不满。《古诗十九首》也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失意文人仕途碰壁后所产生的生命无常、及时行乐等颓废情绪。这类诗反映了东汉末年儒家思想崩溃,乱世人生观盛行时文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精神状态。
汉无名氏相关作品

恒灵时童谣

举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顺帝末京都童谣

直如弦,死道边。

曲如钩,反封侯。

无题

吴王好剑客,百姓多疮瘢。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十五从军行

十五从军行,八十始得归。

(从军行 一作:征)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古诗十九首·八

去者日以疏,生者日已亲。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