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金陵晚望》原文
朝代:唐朝 作者:高蟾浏览量:320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晚望》拼音版
jīn líng wǎn wàng
[ [ táng cháo ] ] gāo chán
céng bàn yún guī wǎn cuì , , yóu péi luò fàn qiū shēng       
shì jiān xiàn dān qīng shǒu , , piàn shāng xīn huà chéng
金陵晚望注解

  ①归:全诗校:“一作悲。””晚翠:傍晚苍翠的景色。
  ②犹:全诗校:“一作旋。”
  ③丹青手:指画师。
  ④片:全诗校:“一作段。”

金陵晚望译文

  曾经陪伴着云朵等到傍晩来临,也曾看到秋天的落日。
  世间有无数擅长画事的高手,却没有人能把我此刻愁苦的心境描绘出来。

金陵晚望创作背景

  唐代诗人素喜登高,这方面颇多佳作。论其风格,盛唐是宏阔雄放,中晚则冷瑟悲凉。高蟾此诗可说是晚唐登高诗的代表作之一。

金陵晚望赏析

  开篇便是望中之景;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当是秋风凄厉、秋叶凋零、秋虫哀鸣、秋水惨淡的交响。浮云归于暮山,将是白日的结束,落日悬浮于秋声,亦是一年的残景。凄凉的日之暮、岁之暮的景象,没能使诗人规避,反倒令他入迷。曾伴,犹陪,说明不是瞬间一瞥,不是短暂凭栏,更是痴痴地望着,一直追随着浮云走向消失的轨迹,久久陪伴着为秋声笼罩着的即将沉没的落日。这些常人不愿看、不忍看、更不敢久看的衰图残景,诗人却着魔般的沉浸其中,是反常的,也是耐人寻味的。
  结合诗题标示的地点,联系三、四句吐露的心境,便知诗人有着难以言说的伤心在。浅层次讲是直面残秋薄暮的感伤,这一中国文人的习惯心理在敏感而哀乐过人的诗人身上更为突出;深层次讲,是异质同构的彻悟触动的哀痛。此地曾是南朝六代(东吴、东晋、宋、齐、梁、防)建都之地。当年金陵,佳丽所萃,而今唯有废墟残景;追昔抚今,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乱不已的晚唐王朝,不也危机四伏、摇摇欲坠。诗人悟出。历史上六个小朝廷昏庸无道的短命亡国。现实中晚唐王朝无可挽回地衰败下去,不也和自然的浮云落日一样。都是走向总崩溃的末日。这里确乎有异质同构的关系在。自然、历史和社会的种种悲慨涌上心头,笼罩天地,拂逆不去,浓得化不开,语言便显得笨拙无用,只有眼前景象才能诉说和接纳心中无限事了。但人与自然只能是心有灵犀的默契,不能表情达意的对话。再说,望中晚景可诉诸画笔,人尽可识,而自己久久郁积于心的伤感何由表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这是痛苦的呐喊,也是寂寞的呐喊。因为无论延请多少画师,都无法描绘出诗人难以排遣的伤心。“赖是丹青不能画,画成应遣一生愁",(宋司马池《行色》),然而终究画不成,诗人只能是“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了。

作者高蟾介绍
(约公元八八一年前后在世)字不详,河朔间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僖宗中和初前后在世。家贫,工诗,气势雄伟。性倜傥,然尚气节,虽人与千金,非义勿取。十年场屋,未得一第,自伤运蹇,有“颜色如花命如叶”句。与郎中郑谷为友,酬赠称高先辈。乾符三年,(公元八七六年)以高侍郎之力荐,始登进士。乾宁中,(公元八九六年左右)官至御史中丞。蟾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高蟾相关作品

感事

浊河从北下,清洛向东流。

清浊皆如此,何人不白头?

落花

一叶落时空下泪,三春归尽复何情。

无人共得东风语,半日尊前计不成。

秋思

天地太萧索,山川何渺茫。

不堪星斗柄,犹把岁寒量。

阳羡溪声冷骇人,洞庭山翠晚凝神。

天将金玉为风露,曾为高秋几度贫。

相和歌辞·长门怨二首

天上何劳万古春,君前谁是百年人。

魂销尚愧金炉烬,思起犹惭玉辇尘。

烟翠薄情攀不得,星芒浮艳采无因。

可怜明镜来相向,何似恩光朝夕新。

天上凤凰休寄梦,人间鹦鹉旧堪悲。

平生心绪无人识,一只金梭万丈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