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南山》原文
朝代:先秦 作者:诗经浏览量:282

南山崔崔,雄狐绥绥。

鲁道有荡,齐子由归。

既曰归止,曷又怀止?葛屦五两,冠緌双止。

鲁道有荡,齐子庸止。

既曰庸止,曷又从止?兿麻如之何?衡从其亩。

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既曰告止,曷又鞫止?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

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南山》拼音版
nán shān
[ [ xiān qín ] ] shī jīng
nán shān cuī cuī , , xióng suí suí       
dào yǒu dàng , , yóu guī       
yuē guī zhǐ , , yòu huái 怀 zhǐ ? ? liǎng , , guàn ruí shuāng zhǐ       
dào yǒu dàng , , yōng zhǐ       
yuē yōng zhǐ , , yòu cóng zhǐ ? ? zhī ? ? héng cóng       
zhī ? ? gào       
yuē gào zhǐ , , yòu zhǐ ? ? xīn zhī ? ? fěi       
zhī ? ? fěi méi
南山古诗译文

南山巍峨高又大,雄狐漫步在山下。鲁国大道宽又平,文姜由此去出嫁。既然已经嫁他人,为啥心里还牵挂?葛麻鞋子配成双,帽带一对垂耳旁。鲁国大道宽又平,文姜由此去嫁人。既然已经嫁他人,为啥又跟别人奔?种麻应该怎样种?纵横耕好田和垄。娶妻应该怎么做?定要事先告父母。既然已经告父母,为啥让她再胡来?劈柴应该怎样劈?没有斧头劈不成。娶妻应该怎么做?没有媒人娶不成。

南山古诗注解
  • 南山:齐国山名,又名牛山。
  • 崔崔:山势高峻状。
  • 绥绥:缓缓行走的样子,或曰求匹之貌。
  • 鲁道:通往鲁国的大道。
  • 有荡:即荡荡,平坦状。
  • 齐子:齐国的女儿(古代不论对男女美称均可称子),此处指齐襄公的同父异母妹文姜。
  • 由归:从这儿去出嫁。
  • 怀:怀念。一说来。
  • 葛屦(jù):葛布做的鞋。
  • 五两:五,通“伍”,并列;两,“緉”的借省,鞋一双。
  • 冠緌(ruí):帽带下垂的部分。
  • :用,指文姜嫁鲁之事。
  • :相从。
  • :种植。
  • 衡从:横纵之异体,东西曰横,南北曰纵。
  • :田垅。
  • :通“娶”。
  • 鞫(jū):穷,放任无束。
  • 析薪:砍柴。
  • :通“非”。
  • :能、成功。
南山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春秋时期。齐襄公与其妹文姜(鲁桓公夫人)私通,鲁桓公发觉后,齐襄公指使公子彭生杀死鲁桓公。《南山》这首诗就是针对齐襄公的丑行进行讽刺和批判的。诗的作者可能是鲁国的臣民,对文姜的行为感到愤怒,同时也对齐襄公的不道德行径表示谴责。

南山古诗赏析

这首诗以南山和雄狐起兴,形象地描绘出齐襄公的丑恶行径。诗中运用了对比和反问的手法,如“既曰归止,曷又怀止”“既曰庸止,曷又从止”等,增强了诗歌的讽刺力度。同时,诗中还通过种麻、析薪等生活事例,阐述了娶妻应该遵循的礼仪和道德规范,进一步批判了齐襄公和文姜的违背伦理的行为。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强烈,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南山知识点

1.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2. 起兴是《诗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在这首诗中,以南山和雄狐起兴,引出下文对齐襄公和文姜丑行的批判。

3. 古代婚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礼仪和道德规范。诗中“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体现了这一传统。

南山讲解

《南山》这首诗是《诗经》中的经典之作,它以犀利的笔触揭露了齐襄公和文姜的乱伦丑事。诗的开篇描绘了南山的高大和雄狐的徘徊,营造出一种神秘而不安的氛围,暗示了齐襄公的不轨之心。接着,诗人通过对鲁国大道和文姜出嫁的描述,引出了文姜婚后仍与齐襄公私通的事实。诗人用反问的语气,表达了对这种违背伦理道德行为的强烈谴责。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种麻、析薪等生活场景,阐述了娶妻应该遵循的原则和规范。这不仅是对古代婚姻制度的一种强调,更是对社会道德风尚的一种呼吁。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节奏强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它让我们看到了古代社会对道德伦理的重视,也让我们对人性的丑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作者诗经介绍
【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编集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诗经》305篇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和诗歌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它包括的时间长、地域广,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经过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要产生这样一部诗歌总集是不可想象的。因而采诗说是可信的。②孔子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诗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此时孔子尚未出生;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至鲁国观乐,鲁乐工为他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说明那时已有了一部《诗》,此时孔子年仅8岁。因此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体例分类《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当产生于春秋时期。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思想内容《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有些诗,如《魏风·硕鼠》、《魏风·伐檀》等,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有些诗,如《小雅·何草不黄》、《豳风·东山》、《唐风·鸨羽》、《小雅·采薇》等写征夫思家恋土和对战争的哀怨;《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等表现了思妇对征人的怀念。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西周时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痛苦和灾难。有些诗,如《周南·芣苢》完整地刻画了妇女们采集车前子的劳动过程;《豳风·七月》记叙了奴隶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小雅·无羊》反映了奴隶们的牧羊生活。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如《秦风·兼葭》表现了男女之间如梦的追求;《郑风·溱洧》、《邶风·静女》表现了男女之间戏谑的欢会;《王风·采葛》表现了男女之间痛苦的相思;《卫风·木瓜》、《召南·摽有梅》表现了男女之间的相互馈赠;《鄘风·柏舟》、《郑风·将仲子》则反映了家长的干涉和社会舆论给青年男女带来的痛苦。另如《邶风·谷风》、《卫风·氓》还抒写了弃妇的哀怨,愤怒谴责了男子的忘恩负义,反映了阶级社会中广大妇女的悲惨命运。艺术成就及其影响《周礼·春官·大师》云:「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六诗在《毛诗序》中又作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例如《豳风·七月》、《卫风·氓》都是赋体:前者铺叙了奴隶春耕、采桑、纺织、田猎、造酒、贮藏和准备过冬等一年四季的全部劳动生活,表现了阶级的对立和奴隶们的悲愤之情;后者倒叙了弃妇与氓由恋爱到结婚直至被氓遗弃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弃妇的哀怨和决绝。又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都是比体:前者把剥削者比作贪婪的大老鼠;后者把淫乱无耻的卫宣公比作大癞蛤蟆;二者都寄寓了极大的讽刺之意。另如《周南·关雎》、《魏风·伐檀》都是兴体:前者以贞鸟雎鸠的「关关」叫声起兴,联想起人的男女之情;后者以奴隶们的「坎坎」伐木声起兴,联想到奴隶主阶级的不劳而获。在《诗经》中,赋、比、兴手法常常是交替使用的,有「赋而比也」,有「比而兴也」,还有「兴而比也」。如《卫风·氓》是赋体,但诗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显然是「兴而比也」。另如《卫风·硕人》,用铺陈的手法描写庄姜美貌,但其中「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齿如瓠犀,螓首蛾眉」传神地表现出庄姜的天生丽质,这显然又是「赋而比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诗经》的影响还越出中国的国界而走向全世界。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很早就传入汉文版《诗经》。从18世纪开始,又出现了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译本。(引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诗经相关作品

株林

胡为乎株林?

从夏南兮?

匪适株林,从夏南兮!驾我乘马,说于株野。

乘我乘驹,朝食于株。

终南

终南何有?

有条有梅。

君子至止,锦衣狐裘。

颜如渥丹,其君也哉。

终南何有?

有纪有堂。

君子至止,黻衣绣裳。

佩玉将将,寿考不忘。

执竞

执竞武王,无竞维烈。

不显成康,上帝是皇。

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

钟鼓喤喤,磬莞将将。

降福穰穰,降福简简。

威仪反反,既醉既饱,福禄来反。

泽陂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有美一人,伤如之何?

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彼泽之陂,有蒲与蕳。

有美一人,硕大且卷。

寤寐无为,中心悁悁[1]。

彼泽之陂,有蒲菡萏。

有美一人,硕大且俨。

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云汉

倬彼云汉,昭回于天。

王曰於乎!何辜今之人?

天降丧乱,饥馑荐臻。

靡神不举,靡爱斯牲。

圭壁既卒,宁莫我听?

旱既大甚,蕴隆虫虫。

不殄禋祀,自郊徂宫。

上下奠瘗,靡神不宗。

后稷不克,上帝不临。

耗斁下土,宁丁我梗旱既大甚,则不可推。

兢兢业业,如霆如雷。

周余黎民,靡有孑遗。

昊天上帝,则不我遗。

胡不相畏?

先祖于摧。

旱既大甚,则不可沮。

赫赫炎炎,云我无所。

大命近止,靡瞻靡顾。

群公先正,则不我助。

父母先祖,胡宁忍予?

旱既大甚,涤涤山川。

旱魃为虐,如惔如焚。

我心惮暑,忧心如熏。

群公先正,则不我闻。

昊天上帝,宁俾我遁?

旱既大甚,黾勉畏去。

胡宁瘨我以旱?

憯不知其故。

祈年孔夙,方社不莫。

昊天上帝,则不我虞。

敬恭明神,宜无悔怒。

旱既大甚,散无友纪。

鞫哉庶正,疚哉冢宰。

趣马师氏,膳夫左右。

靡人不周,无不能止。

瞻卬昊天,云如何里!瞻卬昊天,有嘒其星。

大夫君子,昭假无赢。

大命近止,无弃尔成。

何求为我,以戾庶正。

瞻卬昊天,曷惠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