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北门,忧心殷殷。
终窭且贫,莫知我艰。
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王事适我,政事一埤益我。
我入自外,室人交偏谪我。
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遗我。
我入自外,室人交偏摧我。
出自北门,忧心殷殷。
终窭且贫,莫知我艰。
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王事适我,政事一埤益我。
我入自外,室人交偏谪我。
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遗我。
我入自外,室人交偏摧我。
我从北门出城去,心中烦闷多忧伤。生活穷困又贫寒,没人知道我艰难。算了吧!这是老天安排定,我能对此怎么讲!王家差事派给我,衙门公务也增加。我从外面回到家,家人纷纷将我骂。算了吧!这是老天安排定,我能对此怎么讲!王家差事逼迫我,衙门公务也给我。我从外面回到家,家人纷纷将我责。
关于此诗的背景,《毛诗序》说:“《北门》,刺仕不得志也。言卫之忠臣不得其志尔。”朱熹《诗集传》也说:“此仕者苦于贫窭,而叹其不遇之诗。”一般认为,这首诗的作者是一位小官吏,他公务繁重,生活贫穷,还要遭受家人的责难,因此心中充满了忧愁和愤懑,于是创作了这首诗来抒发自己的不平。
这首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倾诉了一位小官吏的内心痛苦。诗的开头,诗人通过“出自北门,忧心殷殷”,描绘出自己出门时的忧愁神态,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接着,诗人诉说了自己生活的穷困和无人理解的艰难,“终窭且贫,莫知我艰”,让人感受到他的无奈和悲哀。
中间部分,诗人描述了自己公务的繁重和家人的不理解。“王事适我,政事一埤益我”“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遗我”,表现出他被公务压得喘不过气来;“我入自外,室人交偏谪我”“我入自外,室人交偏摧我”,则写出了他回家后还要遭受家人的指责,进一步加深了他的痛苦。
最后,诗人发出了“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的感叹,表达了他对命运的无奈和屈服。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通过对个人遭遇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小官吏的生活困境和精神痛苦,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这首诗的讲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从诗歌的主题来看,它反映了古代小官吏的生活困境和精神痛苦,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其次,从诗歌的表现手法来看,诗人运用了直接抒情的方式,将自己的忧愁、无奈和愤懑之情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他的内心世界。最后,从诗歌的语言来看,它简洁质朴,没有过多的修饰,但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让我们能够体会到古代诗歌的魅力。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有美一人,伤如之何?
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彼泽之陂,有蒲与蕳。
有美一人,硕大且卷。
寤寐无为,中心悁悁[1]。
彼泽之陂,有蒲菡萏。
有美一人,硕大且俨。
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倬彼云汉,昭回于天。
王曰於乎!何辜今之人?
天降丧乱,饥馑荐臻。
靡神不举,靡爱斯牲。
圭壁既卒,宁莫我听?
旱既大甚,蕴隆虫虫。
不殄禋祀,自郊徂宫。
上下奠瘗,靡神不宗。
后稷不克,上帝不临。
耗斁下土,宁丁我梗旱既大甚,则不可推。
兢兢业业,如霆如雷。
周余黎民,靡有孑遗。
昊天上帝,则不我遗。
胡不相畏?
先祖于摧。
旱既大甚,则不可沮。
赫赫炎炎,云我无所。
大命近止,靡瞻靡顾。
群公先正,则不我助。
父母先祖,胡宁忍予?
旱既大甚,涤涤山川。
旱魃为虐,如惔如焚。
我心惮暑,忧心如熏。
群公先正,则不我闻。
昊天上帝,宁俾我遁?
旱既大甚,黾勉畏去。
胡宁瘨我以旱?
憯不知其故。
祈年孔夙,方社不莫。
昊天上帝,则不我虞。
敬恭明神,宜无悔怒。
旱既大甚,散无友纪。
鞫哉庶正,疚哉冢宰。
趣马师氏,膳夫左右。
靡人不周,无不能止。
瞻卬昊天,云如何里!瞻卬昊天,有嘒其星。
大夫君子,昭假无赢。
大命近止,无弃尔成。
何求为我,以戾庶正。
瞻卬昊天,曷惠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