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咏田家 / 伤田家》原文
朝代:唐朝 作者:聂夷中浏览量:1293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咏田家 / 伤田家》拼音版
yǒng tián jiā / / shāng tián jiā
[ [ táng cháo ] ] niè zhōng
èr yuè mài xīn , , yuè tiào xīn       
yǎn qián chuāng , , wān què xīn tóu ròu       
yuàn jun1 wáng xīn , , huà zuò guāng míng zhú       
zhào luó yàn , , zhī zhào táo wáng
咏田家 / 伤田家注解

  ⑴粜(tiào):出卖谷物。
  ⑵眼前疮(chuāng):指眼前的困难,眼前的痛苦。
  ⑶剜(wān)却:挖掉,用刀挖除。 心头肉:身体的关键部位,这里喻指赖以生存的劳动果实。
  ⑷绮(qǐ)罗:贵重的丝织品。这里指穿绫罗绸缎的人。筵(yán):宴席。
  ⑸逃亡屋:贫苦农民无法生活,逃亡在外留下的空屋。

咏田家 / 伤田家译文

  二月蚕未结茧,早成抵债之物;五月谷未成熟,也已忍痛卖出。
  这是挖掉心头好肉,来补眼前烂疮。
  希望帝王之心,化作光明之烛。
  不照豪华筵席,只照灾民空屋。

咏田家 / 伤田家创作背景

  唐末广大农村破产,农民遭受的剥削更加惨重,至于颠沛流离,无以生存。在这样的严酷背景上,产生了可与李绅《悯农二首》前后辉映的聂夷中《咏田家》。

咏田家 / 伤田家赏析

  《咏田家》是聂夷中的代表作,也是晚唐诗歌创作中的艺术佳品。诗中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和鲜明对比的表现手法,愤怒地控诉了形形色色的高利贷给唐末农民所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广大农民的深厚同情。
  诗的前四句为第一层,主要描写残酷的高利贷剥削给广大农民所带来的剜心割肉般的痛楚。开篇就揭露封建社会农村一种典型“怪”事:“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写出了农民在青黄不接之时被迫借贷的悲惨境地。二月还未着手养蚕,五月稻子尚处青苗期,然而,贫苦的农民迫于生计,为济燃眉之急,竟不得不以未来的新丝、新谷作抵押,借上“驴打滚”的高利贷。“二”“五”月极言时间之早,这么早就背上阎王债,足以说明农民已到了山穷水尽、骨枯髓干的地步。“卖”“粜”状其只出不入,深刻反映了农民的辛酸血泪和无比痛苦。“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揭示出高利贷吮血噬骨的残酷剥削本质。“眼前疮”固然比喻眼前急难,“心头肉”固然比喻丝谷等农家命根,但这比喻所取得的惊人效果决非“顾得眼前顾不了将来”的概念化表述能及万一。剜却性命攸关的“心头肉”以疗眼前毒疮,是迫不得已,其后果更是不堪想象。旧伤未愈添新伤,穷困伴着死亡行,这就是对当时广大农民濒临绝境的高度概括和生动写照。“挖肉补疮”,自古未闻,但如此写来最能尽情,既深刻又典型,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诗的后四句为第二层,主要是直抒胸臆,尽吐胸中块垒,表达诗人对解决正在激化中的社会矛盾的希望和设想,深寄对“君主”的讥刺之意,表达改良现实的愿望,颇合新乐府倡导者提出的“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白居易《寄唐生》)的精神。诗人把解决矛盾的希望寄托在“君王”身上,这反映出作者存在一定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是,也从另一个侧面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君王”所代表的个人利益。“君王”之“烛”只照地主豪绅,权贵达官,而其光不可射及逃亡的农舍,即客观反映其一向只代表豪富的利益而不恤民病,不满之意见于言外,妙在运用反笔揭示皇帝昏聩,世道不公。“绮罗筵”与“逃亡屋”构成鲜明对比,反映出两极分化的尖锐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增强了批判性。它形象地暗示出农家卖青破产的原因,又由“逃亡”二字点出其结果必然是:“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呼号而转徙,饥渴而顿踣”,“非死而徙尔”(柳宗元《捕蛇者说》),充满作者对田家的同情,并含蓄而尖锐地讥刺了“君王”的不恤黎庶,使读者能够透过黑暗的社会现实,思味出那激化社会矛盾的真正罪手。
  这首诗之所以向为人们所传诵,除了它真实而带有高度概括性地再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反映了农民的痛苦生活、具有高度的思想性之外,还在于它有高超的表现技巧。
  首先,形象的比喻,高度的概括,使得诗歌的容量更为广阔。对农民被迫借取高利贷及其更惨痛的后果,诗人并未明白道出,而是用“剜却心头肉”以“医得眼前疮”来比喻之。剜肉补疮,并非根本的疗毒之策,它只会造成更加严重的新局面。这样以剜肉补疮来比喻农民以借高利贷济燃眉之急,是再形象不过了,也是再具有高度概括力不过的了。这个比喻,一方面使诗歌的形象具备了可感性,另一方面也深刻地揭示了问题的本质,使有限的形式容纳了无限广阔深厚的社会内容。
  其次,鲜明的对比手法的运用,把封建社会中贫富悬殊的阶级差别给历历如绘的描写出来了。“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本是对“君王”的希冀之语,但其中却包含了双重对比的意味。从“君王”的角度来说,恩泽不均,只顾富室,不恤贫苦,这一对比,就把“君王”的阶级立场给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从社会现实的角度来看,一边是权贵豪门华丽的衣着,丰盛的筵宴,一边却是无衣无食,贫困破产,逃亡在外。这一对比,就把地主富室用高利贷剥削农民的严重恶果给突现出来了。如此形象的对比,也把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给烘托得淋漓尽致。
  此外,这首诗的语言颇质朴通俗,感情也很真诚感人,充分显示了聂夷中驾驭语言、节制感情的功力。胡震亨论唐诗,认为聂夷中等人“洗剥到极净极省,不觉自成一体”,而“夷中诗尤关教化”(《唐音癸签》),从此诗即可看出。其所以如此,与语言的朴素凝炼同取材造境的典型都是分不开的。

咏田家后世影响

 此诗问世后,深受唐末统治者重视。据《资治通鉴》卷载,宰相冯道向后唐皇帝李嗣源述说农民痛苦之时,就在朝堂上诵读了这首诗。

作者聂夷中介绍
聂夷中,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晚唐诗人。
聂夷中相关作品

访嵩阳道士不遇

先生五岳游,文焰灭金鼎。

日下鹤过时,人间空落影。

常言一粒药,不随死生境。

何当列御寇,去问仙人请。

横吹曲辞·长安道

此地无驻马,夜中犹走轮。

所以路旁草,少于衣上尘。

秋夕

日往无复见,秋堂暮仍学。

玄发不知白,晓人寒铜觉。

为材未离群,有玉犹在璞。

谁把碧桐枝,刻作云门乐。

相和歌辞·胡无人行

男儿徇大义,立节不沽名。

腰间悬陆离,大歌胡无行。

不读战国书,不览黄石经。

醉卧咸阳楼,梦入受降城。

更愿生羽翼,飞身入青冥。

请携天子剑,斫下旄头星。

自然胡无人,虽有无战争。

悠哉典属国,驱羊老一生。

相和歌辞·杂怨三首

生在绮罗下,岂识渔阳道。

良人自戍来,夜夜梦中到。

渔阳万里远,近于中门限。

中门逾有时,渔阳常在眼。

良人昨日去,明日又不还。

别时各有泪,零落青楼前。

君泪濡罗巾,妾泪滴路尘。

罗巾今在手,日得随妾身。

路尘如因飞,得上君车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