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春日》原文
朝代:宋朝 作者:朱熹浏览量:257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日》拼音版
chūn
[ [ sòng cháo ] ] zhū
shèng xún fāng shuǐ bīn , , biān guāng jǐng shí xīn       
děng xián shí dōng fēng miàn , , wàn qiān hóng zǒng shì chūn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注释1、春日:春天。2、 胜日:指春光明媚的好日子。3、 寻芳:春游赏花。4、 泗水:水的名字,在山东省中部,源于泗水县,流入淮河。5、 滨:水边;河边。6、 光景:风光景物7、 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8、 东风:春风

赏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咏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访”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例句
此等~的事,不是我,谁人肯做?(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
作者朱熹介绍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朱熹相关作品

赋水仙花

隆冬凋百卉,江梅历孤芳。

如何蓬艾底,亦有春风香。

纷敷翠羽帔,温艳白玉相。

黄冠表独立,淡然水仙装。

弱植晚兰荪,高标摧冰霜。

湘君谢遗褋,汉水羞捐珰。

嗟彼世俗人,欲火焚衷肠。

徒知慕佳冶,讵识怀贞刚?

凄凉柏舟誓,恻怆终风章。

卓哉有遗烈,千载不可忘。

泛舟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西江月·睡处林风瑟瑟

睡处林风瑟瑟,觉来山月团团。

身心无累久轻安。

况有清池凉馆。

句稳翻嫌白俗,情高却笑郊寒。

兰膏元自少陵残。

好处金章不换。

西江月·堂下水浮新绿

堂下水浮新绿,门前树长交枝。

晚凉快写一篇诗。

不说人间忧喜。

身老心闲益壮,形癯道胜还肥。

软轮加璧未应迟。

莫道前非今是。

菩萨蛮·暮江寒碧萦长路

暮江寒碧萦长路。

路长萦碧寒江暮。

花坞夕阳斜。

斜阳夕坞花。

客愁无胜集。

集胜无愁客。

醒似醉多情。

情多醉似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