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
隔窗爱竹无人问,遣向邻房觅户钩。
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
隔窗爱竹无人问,遣向邻房觅户钩。
秋霜时节,柿叶经霜变红,鲜艳夺目,碧蓝的天空如水洗一般明净,紧紧依偎着红楼。透过窗户,我喜爱那片竹林,却无人与我一同欣赏,于是派人到邻房去寻找开门的工具。
此诗创作于李益拜访广宣和尚之时,当他来到红楼院,却发现广宣并不在,于是写下这首诗留在那里。广宣是一位僧人,在当时的文学圈子中与一些文人有交往,李益与他也有一定的情谊,此次拜访不遇便留下此作。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景图,前两句“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通过描写经霜变红的柿叶和澄澈的蓝天,勾勒出一幅色彩鲜明的秋景图,为全诗奠定了宁静而优美的基调。“倚”字将蓝天与红楼拟人化,生动地表现出两者相依相偎的景象。后两句“隔窗爱竹无人问,遣向邻房觅户钩”,则从写景转入叙事,诗人隔着窗户看到竹子,心生喜爱却无人分享,于是派人去找开门的工具,想要进去近距离欣赏竹子。这一细节描写,不仅表现出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也透露出他在寻友不遇后的孤独和寂寞。整首诗情景交融,以景衬情,在优美的景色中蕴含着淡淡的惆怅。
李益是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其诗风豪放明快,以边塞诗最为著名,代表作有《夜上受降城闻笛》等。他擅长七言绝句,其作品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通过描绘秋景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这首诗从内容上看,先是描绘了秋景,让读者感受到秋天的美丽和宁静。然后通过诗人的行动,展现出他对竹子的喜爱以及寻友不遇后的心理状态。从艺术手法上,诗中的写景非常出色,如“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将秋天的色彩和天空的澄澈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诗人通过“隔窗爱竹无人问”这样的细节,将自己的情感细腻地表达出来。整首诗虽然短小,但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意境,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路至墙垣问樵者,顾予云是太真宫。
太真血染马蹄尽,朱阁影随天际空。
丹壑不闻歌吹夜,玉阶唯有薜萝风。
世人莫重霓裳曲,曾致干戈是此中。
金甲银旌尽已回,苍茫罗袖隔风埃。
浓香犹自随鸾辂,恨魄无由离马嵬。
南内真人悲帐殿,东溟方士问蓬莱。
唯留坡畔弯环月,时送残辉入夜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