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
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
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
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
柳花飞舞着飘进了正在行驶的小船,我躺着随手攀折菱花,任凭小船在碧绿的水流上随波逐流。听说扬子江上风光明媚,等到天晴的时候,我们一起登上望乡楼。
李益一生仕途坎坷,多次在军队中任职,其诗作多反映边塞生活和羁旅之情。这首《行舟》可能是他在旅途中所作,在扬子江上行舟时,看到柳花飞舞、菱花盛开的美景,触景生情,引发了思乡之情,从而创作了此诗。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悠然自得的行舟画面。首句“柳花飞入正行舟”,生动地描绘出柳花轻盈地飘进行驶的小船这一动态场景,营造出一种优美、闲适的氛围。次句“卧引菱花信碧流”,进一步刻画了诗人躺在船上,随手攀折菱花,任由小船在碧绿的江水中漂流的惬意神态,展现出诗人此刻心境的放松。
后两句“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由眼前的美景联想到扬子江的风光,表达了对美好景色的向往。而“望乡楼”则点明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内心深处仍牵挂着家乡。整首诗将自然景色与思乡之情巧妙融合,意境悠远,韵味深长。
李益是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其边塞诗风格豪放明快,语言精炼,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他的诗作常常运用白描手法,生动地描绘出边塞的自然风光和战争场景,同时也表达了征人思乡、报国等复杂情感。
“扬子江”是长江下游河段的旧称,因古扬子津而得名,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成为了一个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地理名词。
这首诗从写景入手,通过柳花、菱花、碧流等自然景物,勾勒出一幅清新秀丽的行舟图。诗人在船上的闲适姿态,反映出他暂时忘却烦恼、享受自然的心境。然而,最后提到“望乡楼”,则揭示了他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情。
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如何通过细腻的描写来表达情感,以及如何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相结合。同时,了解诗中的地理名词和文化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路至墙垣问樵者,顾予云是太真宫。
太真血染马蹄尽,朱阁影随天际空。
丹壑不闻歌吹夜,玉阶唯有薜萝风。
世人莫重霓裳曲,曾致干戈是此中。
金甲银旌尽已回,苍茫罗袖隔风埃。
浓香犹自随鸾辂,恨魄无由离马嵬。
南内真人悲帐殿,东溟方士问蓬莱。
唯留坡畔弯环月,时送残辉入夜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