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欲落旋成尘。
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
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欲落旋成尘。
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
燕子的啼鸣声仿佛在哀伤旧日隋朝宫殿的春光,宫中的花儿即将凋零,很快就化作了尘土。自从隋朝宫殿关闭了昔日的风光后,燕子不知有多少次飞来,却再也见不到人了。
此诗创作于唐朝时期,唐朝距离隋朝已有一定的时间。诗人李益或许是游览隋宫遗址,目睹了曾经繁华的宫殿如今的破败景象,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通过燕子的视角,来感慨朝代的兴衰变迁。
整首诗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燕子以人的情感。开篇“燕语如伤旧国春”,将燕子的啼鸣想象成是在为旧朝的春光而哀伤,生动地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宫花欲落旋成尘”,描绘了宫中花朵凋零成尘的衰败之景,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凄凉感。后两句“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从燕子的角度,写出了隋朝灭亡后宫殿的冷落与荒芜。诗人借燕子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对繁华易逝的叹息。
1. 李益是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以边塞诗和抒情诗著称,其诗风情感深沉,语言精炼。
2. 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和拟人的表现手法。借燕子和宫花之景,抒发了对朝代兴衰的感慨;将燕子拟人化,使其具有人的情感和行为。
3. 隋朝是一个短暂而重要的朝代,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但由于隋炀帝的暴政等原因,很快就灭亡了。这首诗通过描绘隋宫的变迁,反映了历史的沧桑巨变。
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达主题。从内容上看,诗人以隋宫为背景,通过燕子和宫花这两个意象,展现了隋朝从繁荣到衰败的过程。燕子是见证者,它的多次飞来却不见人,暗示了时代的变迁和人事的无常。宫花的凋零则象征着繁华的消逝。从情感上看,诗人流露出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思考和对往昔繁华的怀念。同时,也让读者从中感受到历史的无情和人生的短暂。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如何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出深刻的情感和思想,以及如何运用意象来营造氛围。
路至墙垣问樵者,顾予云是太真宫。
太真血染马蹄尽,朱阁影随天际空。
丹壑不闻歌吹夜,玉阶唯有薜萝风。
世人莫重霓裳曲,曾致干戈是此中。
金甲银旌尽已回,苍茫罗袖隔风埃。
浓香犹自随鸾辂,恨魄无由离马嵬。
南内真人悲帐殿,东溟方士问蓬莱。
唯留坡畔弯环月,时送残辉入夜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