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迷迷,地密密。
熊虺食人魂,雪霜断人骨。
嗾犬狺狺相索索,舐掌偏宜佩兰客。
帝遣乘轩灾自息,玉星点剑黄金轭。
我虽跨马不得还,历阳湖波大如山。
毒虯相视振金环,狻猊猰貐吐馋涎。
鲍焦一世披草眠,颜回廿九鬓毛斑。
颜回非血衰,鲍焦不违天;天畏遭衔啮,所以致之然。
分明犹惧公不信,公看呵壁书问天。
天迷迷,地密密。
熊虺食人魂,雪霜断人骨。
嗾犬狺狺相索索,舐掌偏宜佩兰客。
帝遣乘轩灾自息,玉星点剑黄金轭。
我虽跨马不得还,历阳湖波大如山。
毒虯相视振金环,狻猊猰貐吐馋涎。
鲍焦一世披草眠,颜回廿九鬓毛斑。
颜回非血衰,鲍焦不违天;天畏遭衔啮,所以致之然。
分明犹惧公不信,公看呵壁书问天。
天空迷迷茫茫,大地阴森稠密。熊和毒蛇会吞食人的灵魂,冰雪寒霜能冻断人的筋骨。恶狗被唆使着狺狺狂吠,相互追逐,它们偏偏喜欢舔食佩带着兰草的高洁之士。天帝派遣使者乘坐着轩车,灾祸自然会平息,使者的玉星宝剑和黄金车轭光彩夺目。我虽然骑着马却无法回家,历阳的湖波像山一样汹涌。毒龙相互对视,身上的金环抖动,狮子和猰貐流着馋涎。鲍焦一生披着草而眠,颜回二十九岁鬓发就已斑白。颜回并非是因为气血衰竭,鲍焦也没有违背天理;上天害怕遭到他们的指责,所以才让他们如此。明明还怕您不相信,您看屈原呵壁问天的事就知道了。
李贺生活在中唐时期,当时社会政治黑暗,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党争激烈。李贺虽才华横溢,但仕途坎坷,怀才不遇。这首《公无出门》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自身遭遇的悲愤。诗中描绘的恶劣环境和各种妖魔鬼怪,实际上是对社会上丑恶势力的象征,表达了他在黑暗现实中无处容身的痛苦。
这首诗以奇幻谲怪的想象和阴森恐怖的描写,展现了一个黑暗、凶险的世界。诗的开篇“天迷迷,地密密”营造出一种压抑、迷茫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接着通过描写熊虺、雪霜、嗾犬等形象,渲染出社会的险恶和人生的艰难。“帝遣乘轩灾自息”一句看似给人一线希望,但随后又回到现实的困境,“我虽跨马不得还”,进一步强调了无奈和无助。诗中引用鲍焦、颜回的典故,表达了对贤才不遇的感慨,以及对上天不公的质问。最后以“呵壁书问天”作结,深化了主题,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的强烈批判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整首诗情感深沉,风格独特,体现了李贺诗歌的典型特征。
1. 李贺:唐代诗人,字长吉,有“诗鬼”之称,其诗歌多以神话传说、鬼怪灵异为题材,风格独特,想象丰富,意境奇幻。
2. 用典:诗中运用了鲍焦、颜回、呵壁书问天等典故,使诗歌内容更加丰富,表达更加含蓄深沉,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
3. 象征手法:诗中熊虺、嗾犬、毒虺、狻猊、猰貐等形象象征着社会上的丑恶势力和黑暗现实,通过象征手法,诗人将自己对社会的不满和批判表达得更加隐晦而深刻。
《公无出门》是李贺的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诗作。从内容上看,它描绘了一个充满危险和苦难的世界,这个世界既是现实社会的写照,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反映。诗人通过奇幻的想象和生动的描写,将社会的黑暗和人生的艰难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艺术手法上,李贺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用典,使诗歌具有深刻的寓意和强烈的感染力。同时,诗的语言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对于读者来说,理解这首诗需要结合李贺的生平经历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去体会诗人在黑暗现实中挣扎、抗争的情感。它不仅是一首文学作品,更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深刻反思和批判。
吕将军,骑赤兔。
独携大胆出秦门,金粟堆边哭陵树。
北方逆气污青天,剑龙夜叫将军闲。
将军振袖拂剑锷,玉阙朱城有门阁。
磕磕银龟摇白马,傅粉女郎火旗下。
恒山铁骑请金枪,遥闻箙中花箭香。
西郊寒蓬叶如刺,皇天新栽养神骥。
厩中高桁排蹇蹄,饱食青刍饮白水。
圆苍低迷盖张地,九州人事皆如此。
赤山秀铤御时英,绿眼将军会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