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秋日湖上》原文
朝代:唐朝 作者:薛莹浏览量:1236

落日五湖游,烟波处处愁。

沈浮千古事,谁与问东流。

《秋日湖上》拼音版
qiū shàng
[ [ táng cháo ] ] xuē yíng
luò yóu , , yān chù chù chóu       
shěn qiān shì , , shuí wèn dōng liú
例句
秋日湖上注解

  ①五湖:指江苏的太湖。
  ②浮沉:指国家的兴亡治乱。

秋日湖上译文

  落日的时候,我在太湖上游船,烟波迷漫下模模糊糊的景色使人产生了忧愁。千古而来历史不正如这浩渺烟波笼罩下的水浪一样在浮浮沉沉中远逝了吗,谁会关心那些繁冗沉寂的事情呢?

秋日湖上赏析

  《秋日湖上》这首诗浅易近人,文情并茂,诗人既点出了世事如白驹过隙,变幻莫测的原理,也道出了对人生价值观的思考及探索。千百年来人们对它议论不一。
  这首诗开头一句写出了诗人秋日泛舟闲游时间、地点,言简意赅;紧接着一句道出了太湖上的景致,同时也烘托出诗人的心境。这两句既写景,又抒情,情由景生,景带情思,情景交融。尤其一个“愁”字,直抒胸臆,点出了诗人抑郁的情怀。崔颢有诗《黄鹤楼》中一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同样是日薄西山,同样是迷离烟波,虽然诗人所想的不相同,但其心境是相同的。
  “浮沉千古事,谁与问东流”两句是这首诗的题旨所在,意思是千百年不断发生的事都有随着太湖上的水面浮浮沉沉,俱随着湖水向东流去。太湖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然而,此日的湖波依旧,往日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却是灰飞烟灭。“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长江万古流”。名利争夺、打打杀杀都随着历史的车轮销为匿迹。唯一不变的,只是那一道江水,作为历史的见证,作者在这里告诫世人要跳出名利,淡漠名利,淡泊一生,因为“是非成败转头空”。作者用低精神财富的笔调,委婉地道出名利的虚无,既有了道家的出仕思想,又表达了作者的清风明月般的胸怀。
  这是一首湖上怀古的作品,它反映出了一种世事浮沉的消极思想。春秋时吴国和越国,是相邻的两个诸侯国,都在今江苏、浙江一带,同太湖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诗人泛舟湖上,秋风萧瑟,落日烟波,触目所见,处处皆可生愁。然身临此境,最易令人发生感慨的,自然是历史上吴越争霸的故事了。当时吴被灭亡而越称霸,都已成为往事陈迹,所以说是“浮沉千古事”,早已付诸东流,没有谁来问了。全诗流露出诗人对现实无可奈何的心情。
  此诗的妙处在于要言不烦,寥寥数语就将今与古、虚与实、景与情融合起来,古今一概,寓虚于实,情景不分。

作者薛莹介绍
薛莹,人名,有历史人物薛莹、西安飞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员工薛莹等。历史人物薛莹(约209~283),字道言,沛郡竹邑(今安徽濉溪)人,三国时期吴国文学家,出任吴国左国史、光禄勋,吴太子少傅薛综之子,入晋为散骑常侍;西安飞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员工薛莹,女,西安飞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西飞国际国航总厂班长。 初为秘府中书郎,孙休即位,为散骑中常侍。  薛莹像数年,以病去官。
薛莹相关作品

轧轧弄寒机,功多力渐微。

惟忧机上锦,不称舞人衣。

中秋月

三十六旬盈复缺,百年堪喜又堪伤。

劝君莫惜登楼望,云放婵娟不久长。

十日菊

昨日尊前折,万人酣晓香。

今朝篱下见,满地委残阳。

得失片时痛,荣枯一岁伤。

未将同腐草,犹更有重霜。

单棹横疏雨,江滩秋泊时。

花留身住越,月递梦还秦。

秋日湖上

落日五湖游,烟波处处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