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秋天到了边城,号角声格外哀凉,烽火映照着高兴亭。我像高渐离一样击筑悲歌,凭高把酒酹祭,这兴致真是飘逸旷远。谁能像终南山的明月那样多情?特意地在黄昏时让暮云散开。灞桥边的如烟翠柳,曲江池畔的亭台楼馆,应该在等待人们前去游览。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陆游四十八岁,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从夔州前往当时西北前线重镇南郑军中任职,度过了八个多月的戎马生活。此词就写于这一时期,即乾道八年七月十六日夜晚,陆游登上高兴亭,眺望长安南山,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词。
上阕写秋天傍晚在边城登高的所见所感。“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描绘出一幅肃杀、紧张的战地画面,渲染出一种悲壮的气氛。“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作者以高渐离自比,抒发了自己慷慨悲壮的情怀,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渴望。下阕以景抒情,“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将南山月拟人化,赋予它人的情感,表现出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通过想象长安的美景等待人们去游览,表达了作者对收复长安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整首词意境开阔,情感豪迈,体现了陆游诗歌的独特风格。
1. 陆游是南宋著名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涵盖了爱国、爱情、生活等多个方面,其作品风格雄浑豪放,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人民的同情。
2. “悲歌击筑”这一典故出自《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是战国时期燕国的乐师,他与荆轲是好友。荆轲前往秦国刺杀秦王时,高渐离为他击筑送行,荆轲和着筑声唱出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之歌。后来,“悲歌击筑”就成为了表达悲壮情怀的常用典故。
3. 灞桥和曲江都是长安的名胜古迹,在唐代就已经是著名的游览胜地。灞桥是汉人送客的地方,人们在这里折柳赠别,因此灞桥柳也成为了离别之情的象征。曲江池则
黄雀头颅羞五鼎,狄鱼眼眶参隽永。
两螫何皋蟹丧躯,一脔可怜牛断领。
霜刀斫脍几许痛,公子方夸醉魂醒。
物生怖死与我均,碪几流丹只俄顷。
哀哉堂堂七尺身,正坐舌端成业境。
豪华只可夸仆妾,报应那知类形影。
世间扰扰何时了?
一念超然差若颖。
不妨瓦钵饱晚菘,更汲山泉试春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