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怜东坡老,独看南海灯。
故人隐山麓,燕坐销床棱。
人生天运中,往返成废兴。
炎起爨下薪,冻合瓶中冰。
赖有不变处,寂如方定僧。
建成亦岩邑,灯火高下层。
头陀旧所识,天寒发鬅鬙。
问我何时来,嗟哉谷为陵。
幸此米方贱,日食聊一升。
夜出随众乐,哺糟共腾腾。
谁怜东坡老,独看南海灯。
故人隐山麓,燕坐销床棱。
人生天运中,往返成废兴。
炎起爨下薪,冻合瓶中冰。
赖有不变处,寂如方定僧。
建成亦岩邑,灯火高下层。
头陀旧所识,天寒发鬅鬙。
问我何时来,嗟哉谷为陵。
幸此米方贱,日食聊一升。
夜出随众乐,哺糟共腾腾。
有谁会怜惜被贬谪到远方的东坡老兄,只能独自欣赏南海的上元灯火。老友隐居在山麓之中,闲坐消磨时光,连坐榻的棱角都快磨平了。人生处在天命的运转里,兴盛与衰败交替循环。时而如灶下柴薪燃烧般炽热,时而似瓶中水冻结成冰般寒冷。好在有不变的地方,就像刚刚入定的僧人一样寂静。建成也是个险要的城邑,上元节的灯火高低错落。我认识那里的头陀僧,天寒时头发蓬松杂乱。他问我什么时候再来,可叹世事变迁,山谷变成了丘陵。幸好现在米价正便宜,每天吃一升米聊以度日。夜晚出门跟着众人一起寻乐,和大家一起吃酒糟,醉意朦胧。
这首诗是苏辙对苏轼《上元侍饮楼上三首呈同列》的和诗。当时苏轼、苏辙兄弟二人都被贬谪到南方。苏轼被贬至岭南,苏辙被贬到雷州。上元节时,苏轼作诗寄给苏辙,苏辙便依韵和诗作答。在这首诗里,苏辙抒发了对兄长的牵挂,同时也表达了自身面对人生起伏的感慨。
诗的开篇“谁怜东坡老,独看南海灯”,直接表达出对兄长被贬远方、独自过节的怜惜。接着“故人隐山麓,燕坐销床棱”描绘出自己隐居的状态。“人生天运中,往返成废兴”则是对人生起伏的感慨,以“炎起爨下薪,冻合瓶中冰”形象地比喻人生的顺逆。“赖有不变处,寂如方定僧”体现出苏辙在困境中寻求内心的平静。诗中对建成上元节灯火以及头陀的描写,增添了生活气息。最后“夜出随众乐,哺糟共腾腾”表现出苏辙在艰苦环境中苦中作乐的豁达。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兄长的牵挂,也有对人生的思考,展现出苏辙在困境中从容淡定的心境。
1. 次韵是古代诗歌唱和的一种方式,要求和诗者依照原诗的韵脚及次序来作诗,更能体现唱和者的才学和技巧。
2. 上元节在古代是重要的节日,有张灯结彩、赏灯等习俗,很多诗人会借上元节表达情感或描绘节日景象。
3. 苏轼和苏辙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们的诗歌唱和展现了深厚的兄弟情谊,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人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