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五律》原文
朝代:近代 作者:毛泽东浏览量:103

三上北高峰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

飞凤亭边树,桃花岭上风。

热来寻扇子,冷去对美人。

一片飘飘下,欢迎有晓莺。

《五律》拼音版
[ [ jìn dài ] ] máo dōng
sān shàng běi gāo fēng sān shàng běi gāo fēng , , háng zhōu wàng kōng       
fēi fèng tíng biān shù , , táo huā lǐng shàng fēng       
lái xún shàn , , lěng duì měi rén       
piàn piāo piāo xià , , huān yíng yǒu xiǎo yīng
五律古诗译文

多次登上北高峰,俯瞰杭州城,视野一片空阔。飞凤亭边的树木,桃花岭上的风。热的时候想找扇子来解暑,冷的时候对着美人一般的景致。一片树叶飘飘落下,还有报晓的黄莺欢快地迎接。

五律古诗注解
  • 三上北高峰:多次登上北高峰。北高峰,在杭州灵隐寺后,海拔三百多米,是杭州西湖周围群山之一。
  • 杭州一望空:登上北高峰,俯瞰杭州城,视野开阔,一片空阔。
  • 飞凤亭:在北高峰附近。
  • 桃花岭:在杭州,具体位置待考。
  • 美人:这里可能指美好的景致。
五律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1959年。当时毛泽东多次登上杭州的北高峰。这一时期,国内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阶段,国际上也面临着复杂的形势。毛泽东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游览杭州山水,写下了这首诗。

五律古诗赏析

这首诗意境开阔,语言清新自然。首联“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点明了登山的次数和登高望远的开阔视野,给人一种大气磅礴之感。颔联“飞凤亭边树,桃花岭上风”,描绘了北高峰周边的自然景色,树木、风等元素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颈联“热来寻扇子,冷去对美人”,看似写日常的生活感受,实则蕴含着一种豁达的心境。尾联“一片飘飘下,欢迎有晓莺”,以景结情,一片树叶飘落,还有晓莺相迎,增添了几分生机与灵动。整首诗展现了毛泽东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和他宽广的胸怀。

五律知识点

1. 五律是五言律诗的简称,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每句五个字,共八句,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

2. 北高峰是杭州的著名景点,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五律讲解

这首诗是毛泽东诗歌创作中的佳作之一。从内容上看,它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又有诗人内心感受的抒发。在艺术手法上,运用了简洁明快的语言,营造出了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毛泽东作为诗人的浪漫情怀和作为领袖的豁达胸怀。同时,也能了解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心境。

作者毛泽东介绍
毛泽东相关作品

杂言诗·八连颂

好八连,天下传。

为什么?

意志坚。

为人民,几十年。

拒腐蚀,永不沾。

因此叫,好八连。

解放军,要学习。

全军民,要自立。

不怕压,不怕迫。

不怕刀,不怕戟。

不怕鬼,不怕魅。

不怕帝,不怕贼。

奇儿女,如松柏。

上参天,傲霜雪。

纪律好,如坚壁。

军事好,如霹雳。

政治好,称第一。

思想好,能分析。

分析好,大有益。

益在哪?

团结力。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虞美人·枕上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怎难明,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

晓来百念皆灰烬,倦极身无凭。

一勾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住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

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

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渔家傲·反第三次大围剿

英勇红军凭肉搏,红旗翻处白旗没。

地动天摇风雨跃,雷霆落,今日梁魁应活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