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陈琳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诗的开篇“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以寒冷的水伤害马骨的景象,渲染出一种凄惨、悲凉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接着通过士卒与长城吏的对话,展现了士卒对繁重劳役的不满和反抗情绪,“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佛郁筑长城”,直接表达了他们渴望战斗、不愿忍受屈辱劳役的心声。
“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描绘了长城的雄伟和漫长,也暗示了修筑长城工程的浩大,进一步强调了士卒们的苦难。“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则从侧面反映了战争和劳役给家庭带来的破坏,使无数妇女独守空闺。
诗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士卒与妻子之间的书信往来。士卒劝妻子改嫁,体现了他对妻子的关爱和自己身处绝境的无奈;而妻子的回信则表现了她对爱情的忠贞和对丈夫浅陋想法的不满。最后“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残酷现实,人们对生男孩充满恐惧,因为男孩长大后很可能会被征去服劳役,最终死在长城脚下。
整首诗通过对话和书信的形式,生动地塑造了人物形象,反映了社会矛盾,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批判精神。